以《辋川寻踪》为指引 照亮王维诗意世界的通途
—— 读张效东先生《辋川寻踪》有感
				2025年11月04日
				字数:2860
				
			
		  ■刘嘉军
王维,这位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以其“诗佛”之名千古流芳,他晚年于辋川的隐居生活,宛如一个神秘而迷人的梦境,成为后世文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向往。其诗作《辋川集》中所提及的地名,究竟是辋川别业里精心构筑的景点,还是周边自然山水的本真称谓,历来众说纷纭。许多人钟情于王维的诗歌,沉醉于那优美的韵律与深远的意境之中,却并不在意这些细节的考证;而另一些人则人云亦云,仅凭一知半解便牵强附会,难以触及其中的真谛。
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张效东先生《辋川寻踪》的出现,就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当我偶然间发现这本书时,内心满是惊讶与期待。惊讶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竟有人愿意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王维与辋川的渊源;期待着能从书中揭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秘密,走进王维的精神世界,领略辋川山水的独特魅力。
我是搞电视剧创作的,创作一部长篇电视剧,首先是要点灯熬油,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里查阅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才能抽丝剥茧,接榫对卯,抽象升华,设置人物,编织情节。张效东先生从古稀之年到八旬高龄,老当益壮,十年磨一剑,其付出的艰辛,自然是非常人所能想象的。惊讶于这本书出版的同时,以我对他的了解,孜孜不倦,集腋成裘,厚积薄发,累累果实,再结硕果是必然的。
大概两年前,因创作一部蓝田题材的电影剧本,涉及蓝田四吕,朋友说,张效东先生对此有很深的研究,故而慕名拜访。记得那一段时间蓝田县城街道正扩展改造,到处围挡,堵车,道路狭窄难行。故而那天朋友驾车七拐八绕才到了一个巷口,不久只见一个老者,沿着充满烟火气的马路上缓缓走过来。他气质儒雅,眉宇疏朗,沉稳的目光中透着坚毅和善。虽已七十多岁了,但依然精神矍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从历史中走来的学者,带着岁月沉淀的智慧和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那天我们坐在一个专门经营蓝田特色的饭馆里,吃饭喝酒。说起上古秦汉,华胥文姬;辋川蓝关,王维韩愈;北宋关学,四吕乡约;风土人情,轶事掌故,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说起蓝田美玉、厨师之乡、水陆庵、竹篑寺、王顺山等,他如数家珍,了然于胸。在我眼中,他就像一本行走的蓝田文化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执着追求,是当之无愧的乡贤学者,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出饭馆门,天色已晚。怕麻烦我们绕路,他坚决要求自己走回去。相互道别,夜色阑珊中,街道上,有一盏灯显得很亮,看着他的背影,我感觉自己对蓝田、蓝田人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将历史中的蓝田与现实中的蓝田连接起来的就是张效东先生这样点亮灯光的乡贤学者。一种敬佩之情涌上心头。
在他的朋友圈里,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蓝田历史文化研究的大门,得以一窥他丰富而精彩的学术世界。我常常能看到他接受央视或省、市电视台记者采访,参与拍摄纪录片的视频。在镜头前,他总是那样从容自信,用清晰而生动的语言,讲述着蓝田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他的讲解不仅深入浅出,让普通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内涵,更融入了许多自己多年研究的独到见解,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蓝田形象。每一个视频,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跟随着他的脚步,领略蓝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再比如他发的《蓝田历史人物“墓后”故事》系列文章,典籍之翔实,考证之严谨,文字之生动,每每都让人眼前一亮,心弦一动。读着他的文章,我仿佛置身于蓝田的每一个村镇街道、山峁沟壑、峪口河流之间,耳边回荡着历史的回声,眼前浮现出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画面。
随着对张效东先生了解的不断加深,我对他的敬佩和尊重之情也与日俱增。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文化使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蓝田的历史,感受它的魅力,传承它的文化。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学者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对乡土文化的深深热爱,以及对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对张效东先生更加敬佩和尊重,感觉他与牛兆濂一样,是当代“横渠四句”的践行者。
作为蓝田人,张效东先生对蓝田山水的熟悉,几乎到了如数家珍的地步。这除了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熟稔,较之于一般的乡贤文化人,他不满足于浮泛地掌握,他干事情执着倔强,对文化研究有一种格物致知的穷究到底精神,视野有广度,认识有深度,文字有温度。同时,他经常与不少高校教授和知名专家学者或通信联络,或交流拜访,虚心求教,切磋相长。
《辋川寻踪》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这本书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与史料钩沉,他将《辋川集》二十首诗一一进行现地考辨,考证出当年王维驻足、赏景、吟咏的“游止”所在。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不仅是对文学地理的复原,更是对诗人精神世界的追寻。十年,为考证王维《辋川集》中每首诗的具体地点,多少次跋山涉水的调查,多少个黄灯古卷的苦思,对一个年轻学者尚且不易,而他年逾古稀,依然孜孜矻矻,如切如磋,何以能如此?靠的是对家乡的爱、对文化的爱、对王维的爱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这是何等的文化情怀,何等的精神境界!这种对文化研究的执着和责任感,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就像一位孤独的行者,在历史的荒原上默默探索,为我们开辟出一条通往古代文化宝藏的道路。他的努力和付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王维一生笃信佛教,酷爱林泉,辋川别业成为他安放心灵的归宿。他的诗中既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静美,也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旷达。这本书的出版,使这些诗句不再只是文字中的画面,而是与真实山水相呼应的生命体验。书中详细的实地考察和丰富的史料钩沉,为我们还原了王维当年在辋川的生活情景。我们仿佛能够看到王维与裴迪在辋川的山水间漫步唱和,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通过这些情景的再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王维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动机,感受到他在辋川的生活中所获得的心灵慰藉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价值。它让读者在游览辋川时,能循着王维的足迹,感受诗人当年的视角与心境。这种“诗景互证”的方式,为诗歌欣赏开辟了新的维度。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位文化学者对乡土文化的深情守护——在这个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张效东先生甘愿去做这件意义非凡而又难度极大的“慢”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薪火传承。这本书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实,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说,《辋川寻踪》宛如一盏明灯,照亮的不仅仅是历史与现实的衔接点,更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现了王维诗歌的魅力,让我们得以从诗意、情景和心境三个维度,深入领略其诗歌的博大精深。
合上《辋川寻踪》,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依然沉浸在那个充满诗意与禅意的辋川世界中。我仿佛回到大唐,置身辋川,那时候,这里有古寺、风铃、老僧、木鱼,与孤灯、修竹、萱草、月亮、星星为伴。我想象自己是王维身边的书童,跟随他漫步于辋川,看他勾勒山水,听他弹奏古筝,品岁月悠悠,人生沉浮……
(《辋川寻踪》,作者:张效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维,这位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以其“诗佛”之名千古流芳,他晚年于辋川的隐居生活,宛如一个神秘而迷人的梦境,成为后世文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向往。其诗作《辋川集》中所提及的地名,究竟是辋川别业里精心构筑的景点,还是周边自然山水的本真称谓,历来众说纷纭。许多人钟情于王维的诗歌,沉醉于那优美的韵律与深远的意境之中,却并不在意这些细节的考证;而另一些人则人云亦云,仅凭一知半解便牵强附会,难以触及其中的真谛。
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张效东先生《辋川寻踪》的出现,就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当我偶然间发现这本书时,内心满是惊讶与期待。惊讶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竟有人愿意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王维与辋川的渊源;期待着能从书中揭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秘密,走进王维的精神世界,领略辋川山水的独特魅力。
我是搞电视剧创作的,创作一部长篇电视剧,首先是要点灯熬油,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里查阅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才能抽丝剥茧,接榫对卯,抽象升华,设置人物,编织情节。张效东先生从古稀之年到八旬高龄,老当益壮,十年磨一剑,其付出的艰辛,自然是非常人所能想象的。惊讶于这本书出版的同时,以我对他的了解,孜孜不倦,集腋成裘,厚积薄发,累累果实,再结硕果是必然的。
大概两年前,因创作一部蓝田题材的电影剧本,涉及蓝田四吕,朋友说,张效东先生对此有很深的研究,故而慕名拜访。记得那一段时间蓝田县城街道正扩展改造,到处围挡,堵车,道路狭窄难行。故而那天朋友驾车七拐八绕才到了一个巷口,不久只见一个老者,沿着充满烟火气的马路上缓缓走过来。他气质儒雅,眉宇疏朗,沉稳的目光中透着坚毅和善。虽已七十多岁了,但依然精神矍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从历史中走来的学者,带着岁月沉淀的智慧和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那天我们坐在一个专门经营蓝田特色的饭馆里,吃饭喝酒。说起上古秦汉,华胥文姬;辋川蓝关,王维韩愈;北宋关学,四吕乡约;风土人情,轶事掌故,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说起蓝田美玉、厨师之乡、水陆庵、竹篑寺、王顺山等,他如数家珍,了然于胸。在我眼中,他就像一本行走的蓝田文化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执着追求,是当之无愧的乡贤学者,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出饭馆门,天色已晚。怕麻烦我们绕路,他坚决要求自己走回去。相互道别,夜色阑珊中,街道上,有一盏灯显得很亮,看着他的背影,我感觉自己对蓝田、蓝田人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将历史中的蓝田与现实中的蓝田连接起来的就是张效东先生这样点亮灯光的乡贤学者。一种敬佩之情涌上心头。
在他的朋友圈里,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蓝田历史文化研究的大门,得以一窥他丰富而精彩的学术世界。我常常能看到他接受央视或省、市电视台记者采访,参与拍摄纪录片的视频。在镜头前,他总是那样从容自信,用清晰而生动的语言,讲述着蓝田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他的讲解不仅深入浅出,让普通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内涵,更融入了许多自己多年研究的独到见解,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蓝田形象。每一个视频,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跟随着他的脚步,领略蓝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再比如他发的《蓝田历史人物“墓后”故事》系列文章,典籍之翔实,考证之严谨,文字之生动,每每都让人眼前一亮,心弦一动。读着他的文章,我仿佛置身于蓝田的每一个村镇街道、山峁沟壑、峪口河流之间,耳边回荡着历史的回声,眼前浮现出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画面。
随着对张效东先生了解的不断加深,我对他的敬佩和尊重之情也与日俱增。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文化使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蓝田的历史,感受它的魅力,传承它的文化。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学者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对乡土文化的深深热爱,以及对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对张效东先生更加敬佩和尊重,感觉他与牛兆濂一样,是当代“横渠四句”的践行者。
作为蓝田人,张效东先生对蓝田山水的熟悉,几乎到了如数家珍的地步。这除了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熟稔,较之于一般的乡贤文化人,他不满足于浮泛地掌握,他干事情执着倔强,对文化研究有一种格物致知的穷究到底精神,视野有广度,认识有深度,文字有温度。同时,他经常与不少高校教授和知名专家学者或通信联络,或交流拜访,虚心求教,切磋相长。
《辋川寻踪》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这本书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与史料钩沉,他将《辋川集》二十首诗一一进行现地考辨,考证出当年王维驻足、赏景、吟咏的“游止”所在。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不仅是对文学地理的复原,更是对诗人精神世界的追寻。十年,为考证王维《辋川集》中每首诗的具体地点,多少次跋山涉水的调查,多少个黄灯古卷的苦思,对一个年轻学者尚且不易,而他年逾古稀,依然孜孜矻矻,如切如磋,何以能如此?靠的是对家乡的爱、对文化的爱、对王维的爱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这是何等的文化情怀,何等的精神境界!这种对文化研究的执着和责任感,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就像一位孤独的行者,在历史的荒原上默默探索,为我们开辟出一条通往古代文化宝藏的道路。他的努力和付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王维一生笃信佛教,酷爱林泉,辋川别业成为他安放心灵的归宿。他的诗中既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静美,也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旷达。这本书的出版,使这些诗句不再只是文字中的画面,而是与真实山水相呼应的生命体验。书中详细的实地考察和丰富的史料钩沉,为我们还原了王维当年在辋川的生活情景。我们仿佛能够看到王维与裴迪在辋川的山水间漫步唱和,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通过这些情景的再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王维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动机,感受到他在辋川的生活中所获得的心灵慰藉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价值。它让读者在游览辋川时,能循着王维的足迹,感受诗人当年的视角与心境。这种“诗景互证”的方式,为诗歌欣赏开辟了新的维度。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位文化学者对乡土文化的深情守护——在这个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张效东先生甘愿去做这件意义非凡而又难度极大的“慢”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薪火传承。这本书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实,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说,《辋川寻踪》宛如一盏明灯,照亮的不仅仅是历史与现实的衔接点,更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现了王维诗歌的魅力,让我们得以从诗意、情景和心境三个维度,深入领略其诗歌的博大精深。
合上《辋川寻踪》,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依然沉浸在那个充满诗意与禅意的辋川世界中。我仿佛回到大唐,置身辋川,那时候,这里有古寺、风铃、老僧、木鱼,与孤灯、修竹、萱草、月亮、星星为伴。我想象自己是王维身边的书童,跟随他漫步于辋川,看他勾勒山水,听他弹奏古筝,品岁月悠悠,人生沉浮……
(《辋川寻踪》,作者:张效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