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菇“链”出大产业
2025年10月24日
字数:1118

■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南玺 文/图
近日,在山阳县中村镇沟口社区,一座座整齐排列的种植大棚内,暖意融融,菌香四溢。一排排菌棒上,滑子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圆润饱满,色泽油亮。农户们穿梭其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幅产业兴旺、群众增收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从“租赁”到“自营”
产业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
“过去我们是把大棚租出去,当‘甩手掌柜’,只管收租金。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自己干,从菌棒培育到市场销售,全链条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山阳县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全魁一语道出了产业发展的核心转变。
从“管资产”到“管产业”的深度转型,是山阳县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一步。该公司全面收回基地经营权后,实现了“四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管理。这不仅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市场竞争力,更让国有资产在精细化管理中实现了保值增值。如今,中村镇的90个大棚、70万袋菌棒,正以全新的运营模式,朝着年产75万公斤、产值300万元的目标稳步迈进。
从“产品”到“商品”
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滑子菇娇贵,采摘下来必须马上处理,不然就坏了。”技术员王海林一边指导村民剪根,一边说。为了锁住这份“山野鲜味”,基地引入了精细加工流程:采摘、剪根、焯水、腌制……一道道工序环环相扣,将新鲜的滑子菇加工成保质期更长、附加值更高的半成品。
这种“初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不仅解决了鲜菇不易储存的难题,更让滑子菇从单一的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为远销河南、东北等地的商品。该公司还根据市场反馈,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干货、腌制品等多种形态,以错峰发展的策略,搭配黑木耳等其他菌菇,构建起多元化的产品矩阵,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
从“输血”到“造血”
联农带农铺就“共富路”
产业的最终落脚点,是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村民周芝民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以前自己种,没技术、没本钱,心里也没底。现在在家门口的基地务工,一个采摘季就能挣八九千元,稳当!”
小小的滑子菇,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伞”。从菌棒的摆放、日常管护到采摘季的忙碌,基地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长达3个月的采摘期里,基地每天都需要近百名工人。采摘、剪根、焯水、包装……大家分工协作,干劲十足。这种“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将群众牢牢地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产业增效”与“群众增收”的同频共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上“金饭碗”。
一朵菌菇,链起一条产业链,激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山阳县中村镇大力发展滑子菇产业,正是该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缩影。从脱贫攻坚时期在8个镇布局的640个大棚,到如今全链条、品牌化的发展,山阳县正以特色农业为笔,在广袤的田野上描绘着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壮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