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社区“稳得住、能致富”

丹凤县描绘幸福生活新图景

银丹凤县描绘幸福生活新图景。

2025年10月21日 字数:896

  ■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刘杰 赵宇 彭滢霏 文/图
  在商洛市丹凤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画卷,早已超越了“搬得出”的物理空间转移,浓墨重彩地描绘着“稳得住、能致富”的幸福生活新图景。如今,走进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凤冠社区,节日的欢歌笑语、日常的和谐安宁,共同谱写着一曲从“安家”到“安心”的时代赞歌。
   文化“活”起来 人心“暖”起来
  凤冠社区,一个汇聚了全县12个镇办、1.4万名搬迁群众的“新家园”。每逢佳节,这里便成为欢乐的海洋。广场舞的活力、秦腔的韵味、花鼓戏的悠扬,将来自不同乡镇的人们紧密相连。“我们社区就是个大熔炉,文化是最好的黏合剂。”社区干部石航涛介绍,“我们提供场地和设备,鼓励大家自编自演,不仅热闹了节日,更让邻里关系在欢声笑语中升温,让群众找到归属感。”
  服务“沉”下去 顾虑“消”散去
  “搬出来,最怕的就是两头跑、办事难。”这是许多搬迁群众最初的顾虑。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丹凤县打出了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该县创新性地提出“原籍负责林和地,迁入地管理人和房”的管理原则,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低保、养老、医保等“人本”服务事项,全部划归安置点属地管理。
  “党的政策好,现在看病报销在社区就能办,太方便了!”竹林关镇丹水社区的居民曹俊堂感慨道。为了让服务更高效,丹凤县民政、医保、卫健等部门优化办事流程,财政部门为7077户群众更新了惠农一卡通信息,并创新推出“居住簿”制度,让未迁移户籍的群众也能在安置地享受同等市民待遇,一张小小的“居住簿”,成为了他们在新家园的“身份证”和“定心丸”。
  治理“新”起来 共建“美”家园
  从普通居民到社区楼栋长,曹俊堂的蜕变是丹凤县创新社区治理的生动缩影。他不仅是政策的受益者,更成为了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当居民反映路灯损坏时,他第一时间联系社区,迅速解决了“夜行难题”;他利用微信群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社情民意“一键直达”。
  从“扎新根、斩老根、断穷根”的三步走战略,到“五位一体”与“四区同建”的系统布局,丹凤县的实践证明,易地搬迁的终点,不是一栋栋新房,而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幸福社区。在这里,群众不仅搬出了大山,更搬进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正昂首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