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白描:在文明根脉与时代烈焰间锻造文字
2025年10月16日
字数:5839
■季风/文字整理 白描/供图

主持人:季风(阳光报《非常对话》主编、作家)
对话嘉宾:白描(著名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书法家、玉文化学者)

嘉宾简介
白描,1984年任《延河》文学月刊主编,1999年后历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鲁迅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任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佛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国艺术品交易所高级顾问,中工美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河南镇平玉文化产业发展顾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北海”建设高级顾问,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作家。著有《天下第一渠》《苍凉青春》《荒原情链》《秘境》《人兽》《恩怨》《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人·狗·石头》《飞凤家》《笔架山上的丹阳(五卷本)》等作品。编著大型纪实图文集《铁证——日本随军记者镜头里的侵华战争》。文学论著有《论路遥的小说创作》《作家素质论》等。曾担任电视连续剧《遭遇昨天》《圣水观》《卖砚》编剧。主编《文学陕军东征作品选集》,《鲁迅文学院学员作品丛书》,担任多届“中国玉器百花奖”评委,主编多届《中国玉器百花奖获奖作品集》并担任艺术总鉴评。玉文化论著有《翡翠中华》《玉演天华》《中华文化的尊荣徽徵》《法界圣光 大妙殊胜》《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自觉与价值实现》《掀起你的盖头来》等,出版《课石山房墨存——白描书法作品集》。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展中获奖,在浙江举办个展《白描书法作品展》。

▲作家白描(左)赤膊趁热打铁,精神矍铄。

▲作家白描打铁歇息时,点一支香烟解乏。
在当代非虚构写作领域,白描先生的创作始终以“异质性”突围——不同于聚焦底层苦难、侧重社会事件的流行书写,他以大历史、大文化为参照系,构建起“物、人、世相”交织的叙事体系,用百科全书式视野、主客相融的叙述姿态,开拓出文化非虚构的新路径。近日,《阳光报》专访了白描先生,从其非虚构写作的独特范式切入,探寻他如何以文字串联历史遗存与文明精神,坚守“明道”之思。
一、文化非虚构的独特路径:
突破流行范式的三重维度
季风:南开大学王淼在《论白描的非虚构写作》中提到,您的创作打破了当前非虚构写作“聚焦底层生存、专注社会事件”的既定范式,呈现出“物、人、世相”的多重面相。这种独特视角是如何在您的创作中形成的?
白描:这种视角的形成,既是对生活的观察,也是对“非虚构边界”的思考。早期读一些非虚构作品,发现一些看似“很火”的作品,要么盯着“人的苦难”,要么借助事件的轰动性,制造文学“宏大叙事”的轰动效应,但我总觉得,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比如“物、人、世相”背后的文明流转和深处的文化暗流。
比如写“物”,我不是把它当静态的“标本”,而是追踪它的“前世今生”。《秘境》里写玉,我花十年跑遍矿山、作坊、市场,不只是记录玉石产业链,更想搞懂:为什么中华八千年玉文化,从“君子比德于玉”变成了“赌石暴富”的工具?我在新疆和田见过采玉人趴在冰面上找籽玉,双手冻得流脓,还说“玉是昆仑山的魂”;也在安徽蚌埠某地见过造假者用氢氟酸腐蚀玉石,说“能卖钱就行” —— 这两种对“物”的态度,其实是文明的两种走向。后来写《天下第一渠》,我把渠当成“活的历史”,从战国“疲秦之计”写到当代文旅开发,看它如何塑造关中的农耕格局,如何影响百姓的生活方式。王淼说我写“物”是“立体的历时性观照”,其实就是想通过“物”,串联起文明的过去与现在。
再比如写“人”,我不喜欢把人变成历史或政治的符号。《苍凉青春》里写女知青,没去渲染政治运动如何如何,而是写她们作为“人”,在时代大潮退去后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之舟,写生命在种种巨大压力下的真实跃动,写人情人性最柔软也最强韧的那种情态,有委屈、有温暖、有挣扎。王淼提到我写“人”,是“面向具体的、丰富的大我”,确实,我想把“人”从标签化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写出心灵演化逻辑,比如《天下第一渠》里写郑国,不只是说他以间谍身份修了渠,还推演他的心理转变:韩桓惠王去世那年,他是选“韩国英雄”还是“千古工匠”?这种基于史实的合理推测,让历史人物有了心灵温度。
至于“世相”,就是透过表象看文化根脉。写玉市的乱象,不只是批判造假,而是追问:我们为什么丢了对“德”的敬畏;写一条渠的前世今生,不是只写修建过程,而要展示出这条渠对一方土地的文化塑形,思考“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如何对接现代”。这些“世相”的背后,都是文明的叩问。
季风:《天下第一渠》写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跨历史、人文、水利、农耕、考古、民俗等多个领域。这种跨学科视野,是否是您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核心特质?
白描:我始终觉得,非虚构作家不能只懂“文学”,还要懂历史,懂更多的知识。写《天下第一渠》时,我是个“水利门外汉”,就去采访水利史专家,跟随专家去泾河踏勘地理地形,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读地方志,读唐代的水利法律,甚至翻遍宋代的《营造法式》查夯土技术。有次为了确认明代渠道的宽度,我拿着《泾阳县志》的记载,到遗址现场用卷尺量——史料说“渠宽三丈”,实地测量后发现误差不到两尺,这种“对得上”的感觉,比任何创作技巧都让我踏实。
评论家说这种视野“打破学科壁垒”,其实就是“用多双眼睛看世界”。写《秘境》时,我要学矿物学分辨翡翠的“种水”,不然看不懂造假的门道;要学市场经济学分析玉价波动,才能理解商人的心态;还要读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报告,知道各种玉器的功能和历史演进,比如鸟形器与商族部落的关系。一种器型的传承流变,其内外在形态与内在机理的关系,如汉代玉韘与后世鸡心佩、玉扳指的关系。这些知识不是“附加题”,而是理解文明的必修课——如果不懂水利,写渠就是隔靴搔痒;如果不懂玉文化,写玉就是只看皮毛。
有次跟年轻作家交流,他们说“跨学科太难了”。其实关键是治学方法问题,夯实学养底子,艺术有共性的一面,审美训练走对路子,可以举一反三。还要带着问题学,我写渠时想古人怎么解决灌溉和防洪的矛盾,就去查水利资料;写玉时想为什么古人把玉和“君子”挂钩,就去读《周礼》《礼记》《诗经》。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自然会形成跨学科的视野。
季风:主客相融的叙述姿态,让您的作品既有“历史的严谨”,又有“在场的温度”。比如《天下第一渠》中推断韩桓惠王可能到过泾阳,这种“合理推演”如何把握“真实”的边界?
白描:非虚构的“真实”不是复刻历史,而是接近历史的本质。韩桓惠王是否到过泾阳,史书没明确记载,但他到过咸阳,我结合当时的情况推断:泾阳离咸阳只有二十五公里,他要实施“疲秦之计”,不可能不考察秦国地形;而且泾阳是秦灵公时代的秦故都,贵族聚居,顺路去看看很合理。这种推演不是瞎编,而是基于地形形式和政治逻辑的合理推测——就像考古学家根据碎片还原器物,我根据史料碎片还原历史场景。
评论家说这种叙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其实就是把自己放进历史里,再跳出来审视。写郑国修渠时,我会想:如果我是郑国,面对秦国大臣的质疑,会怎么辩解;写宋代工匠修渠时,我会想如果遇到洪水冲毁渠岸,他们会用什么办法抢修。这种代入感,让叙述有了“在场温度”,但底线是“不脱离史实” —— 比如郑国的辩解,要符合他水利专家的身份;工匠的抢修方法,要符合特定时代的技术水平。
有读者问我,这算不算“虚构”?我说不算。虚构是“无中生有”,推演是“有中生有” —— 从“有”的史料里,挖掘“隐藏的真实”。比如《秘境》里写采玉人阿卜杜,他没说过“玉是魂”这样的话,但他趴在冰面上找玉的样子,让我相信他心里一定有这种敬畏,我只是把他没说出口的话,写出来,这是心灵的真实,比“语言的真实”更本质。
二、乡土根脉:
非虚构写作的真实底色
季风:您的非虚构写作始终强调“真实”,这种对“真实”的敬畏,是否源于您故乡的乡土生活?
白描:故乡泾阳的土地教给我的第一堂课,就是“不掺假”。小时候跟着父亲种麦子,他说“麦粒掺了糠,喂不饱人;说话掺了假,没人信你”。后来我写《天下第一渠》,走访近200位乡邻,每个人讲渠的故事都不一样,有个老人说“渠水断了,人心就散了”,这句话比任何史料都让我震撼——它说出了“渠与人”的共生关系。
乡土生活的“细节真实”,也成了我非虚构的“标准”。比如写关中农民修渠,我会记录他们用“三合土”(黄土、石灰、渠底淤泥)加固坝体,这种传统方法比水泥更贴合当地土壤;写搅团,我会写“用擀面杖搅,直到面糊能挂在杖上不掉”,这些细节不是“装饰”,而是“生活的质感”。王淼说我的作品有“生活实感”,其实就是从乡土里学来的——不凭空编细节,不刻意拔高,只写“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
三、文学理想:从“记录”到“明道”的进阶
季风:您的创作从《苍凉青春》的“记录人性”,到《秘境》《天下第一渠》的“叩问文明”,你曾阐述自己的文学理想是“明道”。这里的“道”,和宋儒的“文以载道”有何不同?
白描:准确地说,我追求的“道”是“人道与天道”,不是宋儒的“伦理教条”。早期写《苍凉青春》,是“明人道” —— 记录知青的苦难与温暖,让读者看到“人在时代里的韧性”;后来写《秘境》《天下第一渠》,是“明天道” —— 从玉文化、渠文明里,寻找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相处之道。
比如《秘境》里,我追问“玉文化为什么失落”,其实是“明人道” ——我们丢了“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追求;写《天下第一渠》唐代人们在渠岸种柳护渠,其实是“明天道” ——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比现在的“征服自然”更可持续。这种“明道”不是“说教”,而是通过故事让读者自己悟。
有次读者问我,“明道”是不是太宏大了?我说是宏大,但不玄奥。比如古代郑国渠无坝引水,就是“遵循天道”的体现——顺应自然;玉商不卖假玉,就是“人道”的体现——坚守诚信。这些“小事”里藏着大“道”,我的理想就是把这些“道”写出来,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文明的力量。
四、跨界实践:玉、铁、墨色里的文明修行
季风:您研究玉文化、练书法、打铁等,这些跨界经历如何反哺非虚构写作的“明道”追求?
白描:这些实践都是“理解道的途径”。研究玉文化,让我懂“温润之道” —— 玉的光泽是岁月磨出来的,文学的力量也该慢慢渗透,所以《秘境》不急于揭黑幕,先讲玉的历史;练书法,让我懂“节奏之道” —— 一笔有起承转合,写作也该张弛有度,《天下第一渠》写战国用“急笔”,写当代用“缓笔”;打铁,让我懂“坚韧之道” —— 铁要经千锤百炼才成器,文字也要经反复修改才扎实。
在咸阳打铁,老铁匠说“铁有脾气,你得顺着它”。这句话让我想到写作:史料就是“铁”,有它的“脾气”,不能强行扭曲;读者就是铁,有他们的感受,不能居高临下。这种顺应不是妥协,而是“明道”的智慧——尊重事物的本质,才能写出有“道”的作品。
比如打磨《天下第一渠》时,写到清代“拒泾引泉”的井渠,总觉得字句里透着股“生涩” —— 就像打铁时铁块没烧透,锤下去要么崩火星,要么走了形,怎么都顺不了手。我知道这是“火候不到”的缘故,史料的“脾气”还没摸透。于是揣着旧志稿再赴渠首,沿着传说中的井渠遗址一步步丈量,在田间地头找老农唠当年的水脉,对着史志里的记载反复核对,甚至扒开田埂看土层里残留的渠岸痕迹。就像打铁时得盯着铁块的成色调整火候,直到在史料与实地景象的咬合里找到那个准头,笔下清代井渠的走向才终于有了顺畅的筋骨。这种不肯含糊的劲头,正是打铁时老铁匠教我的——铁要炼到匀透才成器,文字里的史实也得磨到精准才立得住,这既是对“工匠精神”的践行,更是非虚构写作“明道”路上绕不开的踏实功夫。
五、创作坚守:
从田野调查到文明书写
季风:这些年,您遍访关中各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光是田野调查笔记您已积累了七大本,这些笔记会成为您新的非虚构素材吗?未来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白描:这七本笔记是近年跑遍关中的收获——有现场考察实录,有对照史书记载的所做的笔记,有方志摘录,有人物访谈,有沧桑变迁的大事记,有些地方,不是考察一次,而是去了多次,比如秦望夷宫遗址,我八年内去了八次,这是秦二世指鹿为马故事的发生地,也是秦帝国最终画上句号的地方,但这个遗址保护不到位,周边被工地包围,村子正在拆迁,遗址区一年一个样子,日益破败萎缩,每次去,我都留下文字和图片记录。再比如泾阳曾经是秦国国都,在历史长河中,泾阳曾作为秦国国都而承载着厚重的往昔记忆。然而,那近2500年前的秦国都城所在,考古学家们却各有说辞,概括有三说:或在县城以东数里之处,或在县城之西十数里之境,抑或在县北三十里之地。为探究竟,我邀请地方志专家陪同,多次踏上考察之旅。泾阳县西的王浩村,是多数专家指认的秦国故都所在地,专家们也曾进行过尝试性考古发掘。我们与村民围坐而谈,探寻他们记忆里这片土地留存的历史旧痕。我也曾前往县北冶峪河畔一处旧宫殿遗址,前往县东一处曾发掘出秦代建筑的地方,这些都是秦故都可能的所在。记忆颇深的是,在一个细雨如丝的春日,我们驱车前往泾阳南塬,沿着高耸的塬畔,由西向东时行时停,纵目泾河北岸泾阳县城和散布在绿野中村落的地理风貌,将眼前之景与文献中的记载一一对照,期望从中觅得有关秦国都城的蛛丝马迹。
未来的创作还是会坚守历史非虚构和文化非虚构的写作路径,不追求快,只追求深。就像郑国渠的水,流淌了两千多年,慢慢滋养土地;我的文字也想做这样的水,慢慢渗透,让读者从历史遗存里,读懂中华文明“道” —— 人道的温暖,天道的和谐。
有年轻作家问我“如何坚持下去”,我说“脚踩大地,心向苍穹”,意思就是把脚踩在地上,把心放在文明上。踩在地上,就是做扎实的田野调查;放在文明上,就是始终想着为什么写——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我们的文化根脉。
结束语
采访结束时,编者看见书桌上摊着七本田野调查笔记,纸页边缘写着批注:“此处需核对《水经注》记载”“《清宣统重修泾阳县志》有载”“王徵之死,《鲁桥镇志》有详细记载”。
阳光落在笔记上,手写的字迹仿佛与泾阳的渠水、和田的玉石、凤翔的铁花交织在一起。
“每一处遗存都是文明的碎片,”白描先生摩挲着那些笔记簿说,“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碎片拼起来,让读者看见完整的文明图景。”
从《苍凉青春》到《秘境》,再到《天下第一渠》,从玉文化研究到关中田野调查,白描先生的非虚构写作,始终以史实为骨、以文明为魂。在主流范式之外,他开拓出一条“明道”之路——这条路,既是对中国非虚构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当代文学边界的拓展,更藏着一位文化写作者对文明的敬畏与坚守。

主持人:季风(阳光报《非常对话》主编、作家)
对话嘉宾:白描(著名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书法家、玉文化学者)

嘉宾简介
白描,1984年任《延河》文学月刊主编,1999年后历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鲁迅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任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佛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国艺术品交易所高级顾问,中工美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河南镇平玉文化产业发展顾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北海”建设高级顾问,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作家。著有《天下第一渠》《苍凉青春》《荒原情链》《秘境》《人兽》《恩怨》《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人·狗·石头》《飞凤家》《笔架山上的丹阳(五卷本)》等作品。编著大型纪实图文集《铁证——日本随军记者镜头里的侵华战争》。文学论著有《论路遥的小说创作》《作家素质论》等。曾担任电视连续剧《遭遇昨天》《圣水观》《卖砚》编剧。主编《文学陕军东征作品选集》,《鲁迅文学院学员作品丛书》,担任多届“中国玉器百花奖”评委,主编多届《中国玉器百花奖获奖作品集》并担任艺术总鉴评。玉文化论著有《翡翠中华》《玉演天华》《中华文化的尊荣徽徵》《法界圣光 大妙殊胜》《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自觉与价值实现》《掀起你的盖头来》等,出版《课石山房墨存——白描书法作品集》。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展中获奖,在浙江举办个展《白描书法作品展》。

▲作家白描(左)赤膊趁热打铁,精神矍铄。

▲作家白描打铁歇息时,点一支香烟解乏。
在当代非虚构写作领域,白描先生的创作始终以“异质性”突围——不同于聚焦底层苦难、侧重社会事件的流行书写,他以大历史、大文化为参照系,构建起“物、人、世相”交织的叙事体系,用百科全书式视野、主客相融的叙述姿态,开拓出文化非虚构的新路径。近日,《阳光报》专访了白描先生,从其非虚构写作的独特范式切入,探寻他如何以文字串联历史遗存与文明精神,坚守“明道”之思。
一、文化非虚构的独特路径:
突破流行范式的三重维度
季风:南开大学王淼在《论白描的非虚构写作》中提到,您的创作打破了当前非虚构写作“聚焦底层生存、专注社会事件”的既定范式,呈现出“物、人、世相”的多重面相。这种独特视角是如何在您的创作中形成的?
白描:这种视角的形成,既是对生活的观察,也是对“非虚构边界”的思考。早期读一些非虚构作品,发现一些看似“很火”的作品,要么盯着“人的苦难”,要么借助事件的轰动性,制造文学“宏大叙事”的轰动效应,但我总觉得,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比如“物、人、世相”背后的文明流转和深处的文化暗流。
比如写“物”,我不是把它当静态的“标本”,而是追踪它的“前世今生”。《秘境》里写玉,我花十年跑遍矿山、作坊、市场,不只是记录玉石产业链,更想搞懂:为什么中华八千年玉文化,从“君子比德于玉”变成了“赌石暴富”的工具?我在新疆和田见过采玉人趴在冰面上找籽玉,双手冻得流脓,还说“玉是昆仑山的魂”;也在安徽蚌埠某地见过造假者用氢氟酸腐蚀玉石,说“能卖钱就行” —— 这两种对“物”的态度,其实是文明的两种走向。后来写《天下第一渠》,我把渠当成“活的历史”,从战国“疲秦之计”写到当代文旅开发,看它如何塑造关中的农耕格局,如何影响百姓的生活方式。王淼说我写“物”是“立体的历时性观照”,其实就是想通过“物”,串联起文明的过去与现在。
再比如写“人”,我不喜欢把人变成历史或政治的符号。《苍凉青春》里写女知青,没去渲染政治运动如何如何,而是写她们作为“人”,在时代大潮退去后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之舟,写生命在种种巨大压力下的真实跃动,写人情人性最柔软也最强韧的那种情态,有委屈、有温暖、有挣扎。王淼提到我写“人”,是“面向具体的、丰富的大我”,确实,我想把“人”从标签化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写出心灵演化逻辑,比如《天下第一渠》里写郑国,不只是说他以间谍身份修了渠,还推演他的心理转变:韩桓惠王去世那年,他是选“韩国英雄”还是“千古工匠”?这种基于史实的合理推测,让历史人物有了心灵温度。
至于“世相”,就是透过表象看文化根脉。写玉市的乱象,不只是批判造假,而是追问:我们为什么丢了对“德”的敬畏;写一条渠的前世今生,不是只写修建过程,而要展示出这条渠对一方土地的文化塑形,思考“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如何对接现代”。这些“世相”的背后,都是文明的叩问。
季风:《天下第一渠》写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跨历史、人文、水利、农耕、考古、民俗等多个领域。这种跨学科视野,是否是您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核心特质?
白描:我始终觉得,非虚构作家不能只懂“文学”,还要懂历史,懂更多的知识。写《天下第一渠》时,我是个“水利门外汉”,就去采访水利史专家,跟随专家去泾河踏勘地理地形,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读地方志,读唐代的水利法律,甚至翻遍宋代的《营造法式》查夯土技术。有次为了确认明代渠道的宽度,我拿着《泾阳县志》的记载,到遗址现场用卷尺量——史料说“渠宽三丈”,实地测量后发现误差不到两尺,这种“对得上”的感觉,比任何创作技巧都让我踏实。
评论家说这种视野“打破学科壁垒”,其实就是“用多双眼睛看世界”。写《秘境》时,我要学矿物学分辨翡翠的“种水”,不然看不懂造假的门道;要学市场经济学分析玉价波动,才能理解商人的心态;还要读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报告,知道各种玉器的功能和历史演进,比如鸟形器与商族部落的关系。一种器型的传承流变,其内外在形态与内在机理的关系,如汉代玉韘与后世鸡心佩、玉扳指的关系。这些知识不是“附加题”,而是理解文明的必修课——如果不懂水利,写渠就是隔靴搔痒;如果不懂玉文化,写玉就是只看皮毛。
有次跟年轻作家交流,他们说“跨学科太难了”。其实关键是治学方法问题,夯实学养底子,艺术有共性的一面,审美训练走对路子,可以举一反三。还要带着问题学,我写渠时想古人怎么解决灌溉和防洪的矛盾,就去查水利资料;写玉时想为什么古人把玉和“君子”挂钩,就去读《周礼》《礼记》《诗经》。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自然会形成跨学科的视野。
季风:主客相融的叙述姿态,让您的作品既有“历史的严谨”,又有“在场的温度”。比如《天下第一渠》中推断韩桓惠王可能到过泾阳,这种“合理推演”如何把握“真实”的边界?
白描:非虚构的“真实”不是复刻历史,而是接近历史的本质。韩桓惠王是否到过泾阳,史书没明确记载,但他到过咸阳,我结合当时的情况推断:泾阳离咸阳只有二十五公里,他要实施“疲秦之计”,不可能不考察秦国地形;而且泾阳是秦灵公时代的秦故都,贵族聚居,顺路去看看很合理。这种推演不是瞎编,而是基于地形形式和政治逻辑的合理推测——就像考古学家根据碎片还原器物,我根据史料碎片还原历史场景。
评论家说这种叙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其实就是把自己放进历史里,再跳出来审视。写郑国修渠时,我会想:如果我是郑国,面对秦国大臣的质疑,会怎么辩解;写宋代工匠修渠时,我会想如果遇到洪水冲毁渠岸,他们会用什么办法抢修。这种代入感,让叙述有了“在场温度”,但底线是“不脱离史实” —— 比如郑国的辩解,要符合他水利专家的身份;工匠的抢修方法,要符合特定时代的技术水平。
有读者问我,这算不算“虚构”?我说不算。虚构是“无中生有”,推演是“有中生有” —— 从“有”的史料里,挖掘“隐藏的真实”。比如《秘境》里写采玉人阿卜杜,他没说过“玉是魂”这样的话,但他趴在冰面上找玉的样子,让我相信他心里一定有这种敬畏,我只是把他没说出口的话,写出来,这是心灵的真实,比“语言的真实”更本质。
二、乡土根脉:
非虚构写作的真实底色
季风:您的非虚构写作始终强调“真实”,这种对“真实”的敬畏,是否源于您故乡的乡土生活?
白描:故乡泾阳的土地教给我的第一堂课,就是“不掺假”。小时候跟着父亲种麦子,他说“麦粒掺了糠,喂不饱人;说话掺了假,没人信你”。后来我写《天下第一渠》,走访近200位乡邻,每个人讲渠的故事都不一样,有个老人说“渠水断了,人心就散了”,这句话比任何史料都让我震撼——它说出了“渠与人”的共生关系。
乡土生活的“细节真实”,也成了我非虚构的“标准”。比如写关中农民修渠,我会记录他们用“三合土”(黄土、石灰、渠底淤泥)加固坝体,这种传统方法比水泥更贴合当地土壤;写搅团,我会写“用擀面杖搅,直到面糊能挂在杖上不掉”,这些细节不是“装饰”,而是“生活的质感”。王淼说我的作品有“生活实感”,其实就是从乡土里学来的——不凭空编细节,不刻意拔高,只写“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
三、文学理想:从“记录”到“明道”的进阶
季风:您的创作从《苍凉青春》的“记录人性”,到《秘境》《天下第一渠》的“叩问文明”,你曾阐述自己的文学理想是“明道”。这里的“道”,和宋儒的“文以载道”有何不同?
白描:准确地说,我追求的“道”是“人道与天道”,不是宋儒的“伦理教条”。早期写《苍凉青春》,是“明人道” —— 记录知青的苦难与温暖,让读者看到“人在时代里的韧性”;后来写《秘境》《天下第一渠》,是“明天道” —— 从玉文化、渠文明里,寻找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相处之道。
比如《秘境》里,我追问“玉文化为什么失落”,其实是“明人道” ——我们丢了“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追求;写《天下第一渠》唐代人们在渠岸种柳护渠,其实是“明天道” ——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比现在的“征服自然”更可持续。这种“明道”不是“说教”,而是通过故事让读者自己悟。
有次读者问我,“明道”是不是太宏大了?我说是宏大,但不玄奥。比如古代郑国渠无坝引水,就是“遵循天道”的体现——顺应自然;玉商不卖假玉,就是“人道”的体现——坚守诚信。这些“小事”里藏着大“道”,我的理想就是把这些“道”写出来,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文明的力量。
四、跨界实践:玉、铁、墨色里的文明修行
季风:您研究玉文化、练书法、打铁等,这些跨界经历如何反哺非虚构写作的“明道”追求?
白描:这些实践都是“理解道的途径”。研究玉文化,让我懂“温润之道” —— 玉的光泽是岁月磨出来的,文学的力量也该慢慢渗透,所以《秘境》不急于揭黑幕,先讲玉的历史;练书法,让我懂“节奏之道” —— 一笔有起承转合,写作也该张弛有度,《天下第一渠》写战国用“急笔”,写当代用“缓笔”;打铁,让我懂“坚韧之道” —— 铁要经千锤百炼才成器,文字也要经反复修改才扎实。
在咸阳打铁,老铁匠说“铁有脾气,你得顺着它”。这句话让我想到写作:史料就是“铁”,有它的“脾气”,不能强行扭曲;读者就是铁,有他们的感受,不能居高临下。这种顺应不是妥协,而是“明道”的智慧——尊重事物的本质,才能写出有“道”的作品。
比如打磨《天下第一渠》时,写到清代“拒泾引泉”的井渠,总觉得字句里透着股“生涩” —— 就像打铁时铁块没烧透,锤下去要么崩火星,要么走了形,怎么都顺不了手。我知道这是“火候不到”的缘故,史料的“脾气”还没摸透。于是揣着旧志稿再赴渠首,沿着传说中的井渠遗址一步步丈量,在田间地头找老农唠当年的水脉,对着史志里的记载反复核对,甚至扒开田埂看土层里残留的渠岸痕迹。就像打铁时得盯着铁块的成色调整火候,直到在史料与实地景象的咬合里找到那个准头,笔下清代井渠的走向才终于有了顺畅的筋骨。这种不肯含糊的劲头,正是打铁时老铁匠教我的——铁要炼到匀透才成器,文字里的史实也得磨到精准才立得住,这既是对“工匠精神”的践行,更是非虚构写作“明道”路上绕不开的踏实功夫。
五、创作坚守:
从田野调查到文明书写
季风:这些年,您遍访关中各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光是田野调查笔记您已积累了七大本,这些笔记会成为您新的非虚构素材吗?未来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白描:这七本笔记是近年跑遍关中的收获——有现场考察实录,有对照史书记载的所做的笔记,有方志摘录,有人物访谈,有沧桑变迁的大事记,有些地方,不是考察一次,而是去了多次,比如秦望夷宫遗址,我八年内去了八次,这是秦二世指鹿为马故事的发生地,也是秦帝国最终画上句号的地方,但这个遗址保护不到位,周边被工地包围,村子正在拆迁,遗址区一年一个样子,日益破败萎缩,每次去,我都留下文字和图片记录。再比如泾阳曾经是秦国国都,在历史长河中,泾阳曾作为秦国国都而承载着厚重的往昔记忆。然而,那近2500年前的秦国都城所在,考古学家们却各有说辞,概括有三说:或在县城以东数里之处,或在县城之西十数里之境,抑或在县北三十里之地。为探究竟,我邀请地方志专家陪同,多次踏上考察之旅。泾阳县西的王浩村,是多数专家指认的秦国故都所在地,专家们也曾进行过尝试性考古发掘。我们与村民围坐而谈,探寻他们记忆里这片土地留存的历史旧痕。我也曾前往县北冶峪河畔一处旧宫殿遗址,前往县东一处曾发掘出秦代建筑的地方,这些都是秦故都可能的所在。记忆颇深的是,在一个细雨如丝的春日,我们驱车前往泾阳南塬,沿着高耸的塬畔,由西向东时行时停,纵目泾河北岸泾阳县城和散布在绿野中村落的地理风貌,将眼前之景与文献中的记载一一对照,期望从中觅得有关秦国都城的蛛丝马迹。
未来的创作还是会坚守历史非虚构和文化非虚构的写作路径,不追求快,只追求深。就像郑国渠的水,流淌了两千多年,慢慢滋养土地;我的文字也想做这样的水,慢慢渗透,让读者从历史遗存里,读懂中华文明“道” —— 人道的温暖,天道的和谐。
有年轻作家问我“如何坚持下去”,我说“脚踩大地,心向苍穹”,意思就是把脚踩在地上,把心放在文明上。踩在地上,就是做扎实的田野调查;放在文明上,就是始终想着为什么写——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我们的文化根脉。
结束语
采访结束时,编者看见书桌上摊着七本田野调查笔记,纸页边缘写着批注:“此处需核对《水经注》记载”“《清宣统重修泾阳县志》有载”“王徵之死,《鲁桥镇志》有详细记载”。
阳光落在笔记上,手写的字迹仿佛与泾阳的渠水、和田的玉石、凤翔的铁花交织在一起。
“每一处遗存都是文明的碎片,”白描先生摩挲着那些笔记簿说,“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碎片拼起来,让读者看见完整的文明图景。”
从《苍凉青春》到《秘境》,再到《天下第一渠》,从玉文化研究到关中田野调查,白描先生的非虚构写作,始终以史实为骨、以文明为魂。在主流范式之外,他开拓出一条“明道”之路——这条路,既是对中国非虚构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当代文学边界的拓展,更藏着一位文化写作者对文明的敬畏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