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藤上结“福禄”

合阳非遗技艺串联起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2025年10月16日 字数:921

  洽川葫芦技艺升级为省级非遗。(合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 杨月锋 通讯员 王丹晴 王沛琪
  黄河岸边的洽川湿地上,青藤缠绕间,一只只葫芦不仅承载着“福禄”的美好寓意,更在省级非遗传承人宋朋杰的刻刀下,变成了渭南市合阳县铺就文化强县路的鲜活载体。从技艺创新到产业赋能,从文化传播到民生改善,这枚小小的葫芦,正绽放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光芒。
  深耕廿载,让百年技艺焕新生。从7岁起就跟着爷爷学习技艺的宋朋杰,用20余年的时间与葫芦“对话”。宋朋杰并不满足于传统技法,而是独创了四圈镂空技艺。他制作的葫芦艺术灯在全国是首创,雕刻内容从花鸟山水延伸至历史人物、诗词书法等。他还将合阳县“情诗之源”的文化底蕴融入作品——2024年,他创作的《天作之合》葫芦灯斩获了陕西省非遗文创大赛最佳作品奖。葫芦灯上的交颈天鹅造型,让《诗经》文化有了可触摸的形态。在他的推动下,洽川葫芦技艺从县级非遗一步步升级为省级非遗,成为彰显合阳文化自信的重要标识。
  “非遗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更要让它在乡土里长出致富的根。”秉持着这一理念,宋朋杰于2013年牵头成立了洽川葫芦种植合作社,通过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分散的散户种植整合为“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技艺加持”的产业化发展路径。原本仅值二三十元的普通葫芦,经雕刻加工后身价倍增,卖到了数百甚至上千元。如今,合作社也从最初的2人发展到140余人,参加过培训的学员遍布10多个省市。其中,32位残疾匠人在此掌握了一技之长,年均增收超3.2万元。周边的600余户群众也跟着葫芦产业受益。如今,洽川葫芦种植合作社的年产值可达500多万元,产品更是远销美国、日本、迪拜等国家和地区,真正让“指尖手艺”变成了“富民产业”。
  当葫芦成为文旅融合的核心IP时,合阳的非遗故事变得愈发生动起来。如今,葫芦与剪纸、面花并称为合阳“非遗三宝”,吸引着大批在校大学生与旅游团队前来开展研学体验——学生们用柿漆在葫芦上勾勒图案,在沉浸式操作中触摸黄河文化与《诗经》渊源。据统计,近年来的葫芦非遗研学活动累计接待群众超万人次,“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周开展5次,已培训学生超3万人次,真正使葫芦文化成为传递乡愁记忆的纽带。
  “每个葫芦里都藏着天地。”宋朋杰的这句话,道出了合阳葫芦非遗的深层次价值。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