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过个中秋节
2025年10月15日
字数:1419

(图片由AI生成)
■翟红芳
说真的,我这么多年都没有认真过过中秋节,好像永远都是忙忙碌碌的,不是忙着走亲访友,就是趁着国庆、中秋假期外出旅游。中秋节礼品也是买现成的,各大超市摆满了包装精美华丽的月饼,大街小巷的水果摊上也满是用礼盒包装的时令水果。当物质易得成为常态时,快乐便失去了锚点,丰裕中的麻木使得中秋节也过得寡淡无味。
退休了,我终于没有了非干不可的事情,生活节奏也慢了下来。中秋前夕,我到附近的大茂城商超去逛,顺便采买了几盒月饼。一进大茂城,就看见一个风姿绰约的“嫦娥”,怀里抱着个玉兔,在一串串黄灯笼前浅笑盈盈。我兴奋起来,迎上前去,询问能否合影,她笑着点头,我便搂着她的小蛮腰照了几张相。抬头看见空中垂下一条条宣纸,上面写着吟咏月亮的诗词,我不由得驻足吟诵起来。一下子,感觉串串黄灯笼都成了地上的月亮。
坐着扶梯上楼,一抬头,便看见了浩瀚的星空,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幽蓝的天空中,大茂城的屋顶上也装饰了节日的浪漫。二楼是卖衣服的,当然也有租赁汉服和唐装的,有几个姑娘正在试着嫦娥的妆造。走到南头,看到一群人聚集在那里,原来是“李白”在和游客对诗。“李白”手摇折扇,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关于月亮的诗句。由于我刚在一楼读过了,记忆犹新,每句都接住了,“李白”便豪爽地邀我合影。他拱手让我站到身后的一片芦苇旁,即兴吟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大家都笑了。
在商超三楼的角落,“吴刚”正在伐桂花树,几个小朋友也学着他的样子锯木头。我还看到了和人对弈的“苏轼”,他在得意时会大声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前夕的商超,每个角落都在唤醒着我对节日的记忆。
四楼是美食街,我在糕点铺里看到了各式各样、各种口味的月饼,制作精美、色泽诱人,但大多是甜口的。我不喜欢吃甜食,所以再精美的月饼我每年都很少吃。我忽然很怀念小时候家里做的月饼,于是临时起意,决定今年亲手做一次月饼,认真过个中秋节。
中秋节那天,我买了芝麻和核桃碎,回想着母亲做月饼的细节。母亲在平底锅里焙好芝麻,然后倒在石臼里,让我负责捣碎。给捣碎的芝麻里放点盐和少许油拌一下,馅料就做好了。发面用温水,放点白糖、菜油、鸡蛋和酵母,面团软硬适中,不用发得太旺。接着,母亲会揪下红萝卜叶子洗干净,再准备好红颜料、木梳、顶针、蓖麻、八角和大针,就开始做饼了。母亲揪好面剂子,一个个揉光滑,再按成窝头状,包进馅料封口,压成一个饼,周围再捏一圈花边,然后,母亲就成了画家,用八角、顶针、木梳等工具在饼上画出一个个美丽的图案,再贴上翠绿的叶子,就放进平底锅里烙,三翻以后,饼就出锅了。母亲用蓖麻蘸上红颜料点缀一下,月饼就更好看了。最大的那个月饼,母亲会发挥更大的想象,画上花草、动物、水果等,让图案更加复杂精美。
我手虽不巧,但心不笨。我在空气炸锅里烘焙芝麻和核桃,倒在案板上用碗碾碎后做成馅料,然后学着母亲的步骤做饼。先生爱好画画,饼面作画就由他完成。画完图案再贴上香菜叶,在电饼铛里烙熟后,用棉签蘸点火龙果点缀一下,月饼就有了华丽的妆造。
晚上,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把方桌放在阳台上,摆上一个大月饼,周围配上一圈小月饼,再把石榴、苹果、猕猴桃摆在外圈,虔诚地燃起香炉,敬献月亮,默默祝福“人月两团圆,家国共安康”。
在日常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把节日过得很潦草。虔诚的仪式感,会唤醒我们对家庭团圆与和谐永恒的祈盼以及对幸福生活代代相传的期许。就像母亲一样,把中秋的暖意久久地刻在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