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

中央财政已下达首批养老服务消费补贴

2025年10月15日 字数:2047

  (图片由AI生成)
  
  10月10日,国新办举行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会上表示,新时代“银龄行动”扎实开展、“银发经济”发展壮大、老年人优待和权益维护更加有力。同时,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会上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为40.6万个、床位为799.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高到65.7%;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
  今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全体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实施的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据介绍,目前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一批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补助资金11.6亿元,用于支持试点地区组织实施补贴项目。
  我国人口预期寿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岁
  民政部副部长刘振国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达到79岁,比2020年提高了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岁。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亿,占总人口的15.6%。
  “十四五”期间,我国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发展迈出了新步伐。“民政部认真履行老龄工作职责,会同相关部门狠抓工作落实,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体系不断健全,老年人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加快形成。”刘振国表示。
  在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方面,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已经达到5358万人,服务总时长为16.4亿小时,老年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日益明显。
  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方面,我国推动形成了风险预警防范、纠纷发现报告和化解处置的工作闭环;持续深化“法律服务助老护老”行动,推动加强老年人司法服务和保障;大力支持相关部门治理老年消费、老年旅游、老年教育、养老金融等领域存在的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在建设老年友好社会方面,民政部每年组织开展的“敬老月”活动,已经实现了县级全覆盖。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创建299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首批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补助资金已下达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提高,高龄老年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相应地,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广受社会关注。
  刘振国表示,为了缓解失能老年人的家庭照护负担,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全体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对经统一评估为中度、重度、完全失能等级的老年人购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给予相应补贴。项目实施期为一年。从今年7月份起,已率先在山东省等3个省份、辽宁省沈阳市等4个地市启动试点,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一批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补助资金11.6亿元,用于支持试点地区实施补贴项目。
  “目前,试点工作平稳有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刘振国表示,各试点地区结合实际出台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项落地措施。官方平台“民政通”已经归集了试点地区现有失能老年人的能力评估等级数据,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即申即享”相关的电子消费券;试点地区也组建了老年人能力评估队伍,有序开展能力评估工作,保障有意愿的失能老年人能够及时申请评估,尽快获得消费补贴。试点地区已有8600多家养老服务机构签订了诚信承诺书,申请参与补贴项目,民政部门也制定了专门的管理措施,并启动了线上线下不定期的检查抽查,严防虚假服务、以次充好等行为,确保服务“物有所值”。
  据介绍,本次补贴共设有长期入住养老机构、短期入住养老机构、日间托养和居家上门养老服务等4类消费券,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申领使用,在一定范围内按照比例抵扣相关费用。截至10月8日,试点地区失能老年人及其代办人已经领取了36.51万张养老服务消费券,使用消费券24.32万次,核销金额1.82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照护服务的经济负担。
  刘振国表示,下一步,将联合财政部加大试点指导力度,密切跟踪试点进程,确保试出经验、试出成果,为全国其他地区启动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备案慈善信托数量增长近4倍
  陆治原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慈善事业加快发展,目前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家,较2020年增长了70%;年度慈善捐赠总额最高突破了2000亿元,慈善氛围更加浓厚。“十四五”以来,福利彩票销售总额达到了8525亿元,筹集公益金2566亿元。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民政部副部长李常官表示,全国备案的慈善信托从2020年底的530单增加到目前的2570单,增长了近4倍。
  据悉,“十四五”期间,全国慈善组织每年支出1500亿元,主要用于“一老一小”“一残一困”、教育医疗、就业增收等方面;社会各界捐赠资金2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民政部依法指定的32家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和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累计募集资金1600多亿元,广泛用于乡村振兴、扶弱济困和大病救助等领域。
  记者 郭璟霖 整理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