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出来不久,泥石流就来了”

—— 镇巴县1户2人成功避险

2025年10月15日 字数:1384

  土坡发生大规模滑塌,泥石流冲进房屋。


  ■记者 任军 通讯员 潘婷 魏梦鸽 文/图
  “多亏干部上山查看,把我们撤出来,不然我们老两口这次就有危险了!”10月13日上午,望着自家房屋被泥石流冲击的狼藉场景,汉中市镇巴县杨家河镇村民席发昌紧紧攥着镇干部的手,语气里满是后怕与感激。
  9月以来,镇巴县累计降雨36天,平均降雨量达864.3毫米,土壤含水量极度饱和,地质灾害风险居高不下。镇巴县充分运用技防垣人防“天地一网”协同机制,全县各级干部下沉到3100个防汛网格,不仅对859处在册风险点开展不间断巡查,面对持续性降雨形势,对远离山体的房屋等无风险区域也加大了巡查力度和排险范围。
  席发昌今年72岁,家中有他与老伴二人,房屋建于杨家河镇三湾村三湾组,是陕南山区常见的依坡自建民房,周围属缓坡地带。
  10月12日,镇村干部在排查时发现席发昌屋后远处土坡由于持续性降雨出现水土流失,并有明显裂缝,伴随泥水渗出,存在滑塌风险。随即,镇村干部果断将席发昌老两口搀扶出门转移。不久后,席发昌屋后远处土坡发生大规模滑塌,泥石流冲进房屋。由于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目前席发昌老两口已得到妥善安置。
  闻“汛”而动
  “天地一网”织就生命“防护网”
  精准转移的背后,是一张覆盖全县的“防汛神经网络”在高效运转。
  镇巴县创新构建的技防+人防“天地一网”协同机制,正成为防汛决策的“智慧大脑”。在镇巴县应急指挥中心,雨情、水情、汛情数据通过近200个监测点实时汇聚,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实时捕捉着雨情、水情、汛情的细微变化。这套系统实现了从预警到执行的“秒级”贯通,指令信息能第一时间直达村、到户、到人。
  科技赋能之外,责任体系也是关键一环。全县被科学划分为无数个防汛责任网格,每一名下沉干部都扎根在网格中,职责明确——雨前排查隐患、雨中巡查险情、雨后核查损失,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我们就像防汛‘阵地战’上的哨兵。”一位在杨家河镇值守的干部表示。
  温情守护
  群众安置传递“民生温度”
  群众不仅需要安全转移,更需要妥善安置。
  根据“就近安置”原则,席发昌老两口被安全转移至同村侄子的家中。从席发昌老两口被安置好开始,杨家河镇村干部便展开了“一对一”跟踪服务,干部们上门走访,详细了解老两口的生活需求,并送来应急生活物资,在得知席发昌一家房屋遭受损失后,镇村干部不仅从心理上进行疏导,还向他们介绍了灾后恢复的相关政策,帮助他们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
  同样,因为此轮持续降雨影响,全县设立了多个集中安置点,安置点内整洁有序,床铺被褥、食品饮水、医疗物资等统一配发。安置点实行网格化管理,由下沉驻点干部、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组成服务团队,每日巡查问需,确保及时响应群众诉求。
  以生命为尺
  交出满意防汛答卷
  席发昌老两口及时转移,只是镇巴县基层防汛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面对持续强降雨和严峻汛情,镇巴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通过精准预警和高效响应,实现了雨情精准通报和群众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
  目前,镇巴县的暴雨已逐渐减弱,但防汛工作仍在持续。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防汛救灾战役中,镇巴县委、县政府以科学果断的决策部署、干部们以冲锋在前的责任担当,为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交出了一份满意的防汛救灾答卷。
  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理念转化为群众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当“以防为主”从要求落地为“天地一网”的精准调度,镇巴的经验证明:最有力的防汛,是让预警跑赢暴雨,让转移快过灾祸。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