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移动诊室”
“小背包”托起“大健康”
2025年10月14日
字数:1269

群众在“移动诊室”就诊。
■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杨永良 张宏 文/图
秦岭深处,群山环抱。过去,对于居住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沟沟壑壑里的乡亲们来说,“看病”二字往往意味着翻山越岭的艰辛与“小病拖、大病扛”的无奈。然而如今,一幅崭新的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村医们背着小巧的“全科医生助诊包”,骑着“健康180”电瓶车,穿梭于林荫小道与农家院落,将一座座“移动诊室”直接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
这,就是商州区倾力打造的“行走的医院”健康180项目,它以一个背包为支点,撬动了山区医疗服务的巨大变革。
一个背包就是一座“迷你医院”
“活了一辈子,真没想过坐在家里就能看上病!”74岁的易志斌老人回想起年初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治,至今感慨万千。他因冠心病急性发作,拨通了村医韩建余的电话。韩建余背着助诊包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检测,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至商州区人民医院。经专家远程会诊,确诊为“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从服药、溶栓到紧急转院手术,一条生命因这及时的“上门服务”而得以挽救。
易志斌的获救,正是“行走的医院”项目核心价值的生动体现。这个看似普通的背包,实则是一座功能完备的“迷你医院”。它内含便携式生化免疫分析仪、多参数检测一体机等先进设备,能完成超声、心电、检验等30多项检查。更关键的是,背包里的“全科医生工作站”能一键连接北京、上海等地的三甲医院专家,让村医摇身一变,成为远程专家的“助理”,共同为患者“靶向施救”。
医疗数据互通织牢生命“防护网”
医疗资源的下沉,离不开一张无形的“数据网”。过去,基层检查结果不被上级医院认可,重复检查不仅加重患者负担,更可能延误治疗时机。“行走的医院”项目从根源上破题,通过打造“心电一张网”,实现了区、镇、村三级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
当村医在患者家中完成心电图检查后,数据会即时上传。区级医院的医生能第一时间看到结果,并指导村医进行紧急处理。商州区大荆中心卫生院职工张永胜的案例就是明证。他在单位做心电图后,被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商州区医院医生远程指导他服下急救药物并启动院前溶栓,为后续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一盘棋局破除看病就医门槛
“以前想挂北京的专家号,想都不敢想。现在,打个电话就能连线首都的大专家!”沙河子镇任家后村80岁的任中来老人,因病情复杂,通过“行走的医院”远程门诊,成功预约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经过视频会诊调整治疗方案,老人很快康复出院。他的女儿齐淑红激动地说:“这是党和政府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温暖!”
“行走的医院”项目,每天为商州区提供100个北京三甲医院的远程专家号源,让群众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国家级的优质医疗服务。这不仅打破了地域和身份的门槛,还为区级医生提供了与顶尖专家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形成了“远程传真经,专家支高招”的良好局面。
从“背着药箱”到“背着医院”,从“翻山寻医”到“医生上门”,商州区的“行走的医院”项目,用科技赋能基层,用创新破解难题。那一个个穿行在绿水青山间的背包,承载的不仅是精密的医疗设备,更是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深切关怀,它正稳稳地托举起秦岭深处46万群众的“大健康”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