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写给少年朋友的书
—— 读许海涛新作《剪花》
2025年10月13日
字数:1409
■杨焕亭
近年来著述颇丰的中年作家许海涛最近推出了新著《剪花》,这是继长篇纪实文学《成神》之后,围绕“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耕耘的又一重要收获。但它无论是在作品的构思上还是语言的选择上,都表现出了一种新的拓展:以一个少年的视角走进民间艺术大师库淑兰的艺术世界;以一种童趣横生的语境实现两代人剪纸情结的心灵交融,从而传达出一种“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的审美价值取向。
作家的时代触角是敏锐的。我以为,早在纪实文学《成神:中国的毕加索、世界的库淑兰》的创作过程中,他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使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得到赓续和传承这个凝重而又紧迫的现实课题。对于库淑兰艺术经历的追踪,使作家强烈地感受到,如此绚烂的“剪纸”艺术瑰宝,需要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主体的心灵深处生根、抽枝、开花,枝繁叶茂地绽放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征程上。这种认知,一旦遭际合适的契机和土壤,就会迅速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创作激情。作者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直面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统一,直面传统艺术在现代氤氲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两个隔代的“剪纸人”身上寻找一个焦点:从追寻库淑兰艺术足迹起步,通过欣赏一件件库淑兰作品,开启穿越岁月藩篱的心灵对话,主人公最终成为“库淑兰”剪纸艺术的自觉传承者和库淑兰精神的赓续者。生活是客观的,但题材选择却是一种主体行为。许海涛这样的选择,不仅表现了作家对于艺术脉络的文化自觉,更体现出其对中华文明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家的艺术思维是智慧的。作为被联合国命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无论是在库淑兰的生前还是身后,都不乏追随者和崇拜者,也不乏通过学习库淑兰而驰誉神州的杰出新秀,故而,艺术传承这个题目可以有很多种选择。难能可贵的是,许海涛却选择了10岁的“库淑兰精神”寻觅者库秦玉作为作品贯穿始终的叙事人,以佘老师、长孙老师作为库淑兰艺术的评介人,始终与叙事人通过对话将故事引向深入。在人物关系上,作者将库淑兰设定为库秦玉的祖姑奶奶,揭示了他们之间血缘的代际链接。这种感性书写的后面站着作家的理性认知,这就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正如著名行为理论家华生所说:“请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而10岁少年库秦玉眼中的库淑兰剪纸艺术,一定打着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印记:它是久远的,又是亲近的;它是神秘的,又是现实的;它是抽象的,又是形象的;它是传奇的,又是可触摸的。因此,这是一部写给少年朋友的书,是承载着一代人期望的作品。
作家的语言是灵动的。作为创作主体,作家将自己还原到少年的方位,以少年的心理贴近小主人公,以少年的目光追逐库淑兰,以少年的话语讲述故事。这样,作家笔下的“探寻之旅”就成了怀一颗童心、讲一路故事、撒一路童趣的快乐之旅。整部书在语言上个性鲜明:一是明白晓畅,家长们读来行云流水,小朋友们读来也亲切可爱;二是形象生动,从“剪纸画”到剪花娘子,从“神童”到“不是神”,直至“空空树”“五毒”等具体作品,有些涉及美术理论,然而,在作家的笔下,都被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从而在少年朋友面前构建起了一个花团锦簇的艺术画廊;三是图文并茂,绘画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传递信息和情感,作品选择了库淑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配图,对于增强直观审美、贴近少年心理,不啻为一种与文字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审美表达。
热切希望我们的家长,尤其是小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近年来著述颇丰的中年作家许海涛最近推出了新著《剪花》,这是继长篇纪实文学《成神》之后,围绕“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耕耘的又一重要收获。但它无论是在作品的构思上还是语言的选择上,都表现出了一种新的拓展:以一个少年的视角走进民间艺术大师库淑兰的艺术世界;以一种童趣横生的语境实现两代人剪纸情结的心灵交融,从而传达出一种“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的审美价值取向。
作家的时代触角是敏锐的。我以为,早在纪实文学《成神:中国的毕加索、世界的库淑兰》的创作过程中,他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使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得到赓续和传承这个凝重而又紧迫的现实课题。对于库淑兰艺术经历的追踪,使作家强烈地感受到,如此绚烂的“剪纸”艺术瑰宝,需要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主体的心灵深处生根、抽枝、开花,枝繁叶茂地绽放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征程上。这种认知,一旦遭际合适的契机和土壤,就会迅速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创作激情。作者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直面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统一,直面传统艺术在现代氤氲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两个隔代的“剪纸人”身上寻找一个焦点:从追寻库淑兰艺术足迹起步,通过欣赏一件件库淑兰作品,开启穿越岁月藩篱的心灵对话,主人公最终成为“库淑兰”剪纸艺术的自觉传承者和库淑兰精神的赓续者。生活是客观的,但题材选择却是一种主体行为。许海涛这样的选择,不仅表现了作家对于艺术脉络的文化自觉,更体现出其对中华文明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家的艺术思维是智慧的。作为被联合国命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无论是在库淑兰的生前还是身后,都不乏追随者和崇拜者,也不乏通过学习库淑兰而驰誉神州的杰出新秀,故而,艺术传承这个题目可以有很多种选择。难能可贵的是,许海涛却选择了10岁的“库淑兰精神”寻觅者库秦玉作为作品贯穿始终的叙事人,以佘老师、长孙老师作为库淑兰艺术的评介人,始终与叙事人通过对话将故事引向深入。在人物关系上,作者将库淑兰设定为库秦玉的祖姑奶奶,揭示了他们之间血缘的代际链接。这种感性书写的后面站着作家的理性认知,这就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正如著名行为理论家华生所说:“请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而10岁少年库秦玉眼中的库淑兰剪纸艺术,一定打着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印记:它是久远的,又是亲近的;它是神秘的,又是现实的;它是抽象的,又是形象的;它是传奇的,又是可触摸的。因此,这是一部写给少年朋友的书,是承载着一代人期望的作品。
作家的语言是灵动的。作为创作主体,作家将自己还原到少年的方位,以少年的心理贴近小主人公,以少年的目光追逐库淑兰,以少年的话语讲述故事。这样,作家笔下的“探寻之旅”就成了怀一颗童心、讲一路故事、撒一路童趣的快乐之旅。整部书在语言上个性鲜明:一是明白晓畅,家长们读来行云流水,小朋友们读来也亲切可爱;二是形象生动,从“剪纸画”到剪花娘子,从“神童”到“不是神”,直至“空空树”“五毒”等具体作品,有些涉及美术理论,然而,在作家的笔下,都被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从而在少年朋友面前构建起了一个花团锦簇的艺术画廊;三是图文并茂,绘画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传递信息和情感,作品选择了库淑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配图,对于增强直观审美、贴近少年心理,不啻为一种与文字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审美表达。
热切希望我们的家长,尤其是小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