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员管理创新加强“三新”组织党的建设
2025年10月10日
字数:2085
■张藜馨 赵俊鹏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部分明确提出,要“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强调“三新”组织党员管理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新”组织党员管理工作不仅有新的特点,更有党员管理难、培训难、作用发挥难等突出问题,对传统党组织党建模式提出新的适应性需求,成为推进新时代党建实践创新的紧迫任务,亟须发掘创新路径。
完善党员管理机制。“三新”组织受新业态组织扁平化、互联网管理扩大化的影响,党员队伍流动性强、规模大,具有组织管理难度大的特征,针对“三新”组织党员队伍流动性特征,需构建弹性组织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双提升”。实践中,应成立数字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健全科学分工的党建工作体系,将与“三新”组织相关联的各大行业监管主体单位纳入体系,如住建部、市场监管局、交通运输部等,做好各部门间的协同推进和良好沟通,确保管理机制具有统筹性。兼顾数量提升和质量提升,当前,“三新”组织党组织覆盖仍存在部分“空白地带”,政治引领力尚未充分释放,需统筹推进数量提升与质量提升。在“三新”组织中,具备成立基层党组织条件的,应依规及时组建基层党组织,确保组织覆盖无死角;街道、社区应建立科学动态的数据库,对“三新”组织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提供精准指导与资源支持,切实推动党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升级。要做好产业与党建的因地制宜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将党建工作与“三新”组织业务同步规划、协同推进,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解决“三新”组织群体最关心、最迫切的需要放在工作的首位,基于不同产业特性灵活构建“产业+党建”模式,根据不同产业实际需求和业务发展方向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完善党建阵地建设和资源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进,让党员组织管理更具灵活性,从而破解“三新”组织党员管理形态碎片化难题。
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三新”组织党员因其分散性、流动性,面临教育难的境况,要改进管理模式,创新形式方法,使党员教育管理走深走实。要规范流动党员各类工作,按照就近、方便原则设立工作站点,提供组织关系转接、政策咨询等基础服务,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被纳入有效管理,针对“三新”组织党员普遍存在的地点分散、时间不固定的问题,充分发挥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的教育阵地作用,灵活设立分散式党员学习室,科学合理安排定期学习活动和考勤,并结合移动设备进行日常学习,比如短视频、线上会议、微党课等,打造灵活多样的党员教育。同时,使用微信群定期推送学习内容、开展讨论交流活动,更加贴合“三新”组织党员年轻化、互联网化的特点。加强“线下站点+线上平台+社交网络”三位一体建设,构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系。要聚焦学用结合,将党员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打造好党员学习实践课堂。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如组织“三新”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技术攻关小组等,将“三新”党建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践成效,在民生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围绕“三新”各行各业代表岗位建立党员示范岗、建设“党建+技术”团队,推动企业在技术、科研和服务等层面取得新突破,主动吸纳“三新”群体的党员负责人和党支部书记兼任街道、社区党委委员,共同推进“三新”党员工作质效提升。
提升党员模范作用。构建制度创新与考核驱动的闭环体系,以考核机制驱动“三新”党员管理长效化。要配套出台党务工作者专项培训计划、党员发展绿色通道等政策,构建覆盖组织设置、活动开展、作用发挥的全流程制度规范;将“三新”党员管理成效纳入地方党委考核体系,通过制度刚性约束与激励导向,推动党员管理工作从“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形成“责任闭环”,并设立“创新奖”,鼓励基层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模式。要推进资源项目化,以专项投入保障党员模范作用的可持续性,通过政府财政拨款、企业社会责任资金、公益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重点支持虚拟党支部建设、党员教育平台开发等创新项目,实现组织关系转接、党费管理、活动报名的全流程数字化,着重破解“三新”组织党组织“无钱办事、无人干事、无地做事”的瓶颈。要健全党员服务体系,通过党建引领完成资源整合,建设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创新党员管理模式,提升组织效能。建设覆盖全域的党群服务中心网络,整合政务服务、文化活动、矛盾调解等职能,打造覆盖新就业群体的“10分钟服务圈”。“三新”组织党组织要适时与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加强统筹协调,探索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互动格局,通过模式重构,增强“三新”组织党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作者简介:张藜馨,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赵俊鹏,博士,硕士生导师,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聘)副教授。
基金项目:青海省2025年全面依法治省调研课题:“民族地区乡村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协调机制创新”(25007);青海省2025年度第二批智库项目:“青海‘三新’党建的高质量运行机理及其优化路径”(ZK25012)。
联系方式:18209232660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部分明确提出,要“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强调“三新”组织党员管理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新”组织党员管理工作不仅有新的特点,更有党员管理难、培训难、作用发挥难等突出问题,对传统党组织党建模式提出新的适应性需求,成为推进新时代党建实践创新的紧迫任务,亟须发掘创新路径。
完善党员管理机制。“三新”组织受新业态组织扁平化、互联网管理扩大化的影响,党员队伍流动性强、规模大,具有组织管理难度大的特征,针对“三新”组织党员队伍流动性特征,需构建弹性组织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双提升”。实践中,应成立数字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健全科学分工的党建工作体系,将与“三新”组织相关联的各大行业监管主体单位纳入体系,如住建部、市场监管局、交通运输部等,做好各部门间的协同推进和良好沟通,确保管理机制具有统筹性。兼顾数量提升和质量提升,当前,“三新”组织党组织覆盖仍存在部分“空白地带”,政治引领力尚未充分释放,需统筹推进数量提升与质量提升。在“三新”组织中,具备成立基层党组织条件的,应依规及时组建基层党组织,确保组织覆盖无死角;街道、社区应建立科学动态的数据库,对“三新”组织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提供精准指导与资源支持,切实推动党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升级。要做好产业与党建的因地制宜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将党建工作与“三新”组织业务同步规划、协同推进,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解决“三新”组织群体最关心、最迫切的需要放在工作的首位,基于不同产业特性灵活构建“产业+党建”模式,根据不同产业实际需求和业务发展方向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完善党建阵地建设和资源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进,让党员组织管理更具灵活性,从而破解“三新”组织党员管理形态碎片化难题。
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三新”组织党员因其分散性、流动性,面临教育难的境况,要改进管理模式,创新形式方法,使党员教育管理走深走实。要规范流动党员各类工作,按照就近、方便原则设立工作站点,提供组织关系转接、政策咨询等基础服务,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被纳入有效管理,针对“三新”组织党员普遍存在的地点分散、时间不固定的问题,充分发挥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的教育阵地作用,灵活设立分散式党员学习室,科学合理安排定期学习活动和考勤,并结合移动设备进行日常学习,比如短视频、线上会议、微党课等,打造灵活多样的党员教育。同时,使用微信群定期推送学习内容、开展讨论交流活动,更加贴合“三新”组织党员年轻化、互联网化的特点。加强“线下站点+线上平台+社交网络”三位一体建设,构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系。要聚焦学用结合,将党员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打造好党员学习实践课堂。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如组织“三新”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技术攻关小组等,将“三新”党建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践成效,在民生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围绕“三新”各行各业代表岗位建立党员示范岗、建设“党建+技术”团队,推动企业在技术、科研和服务等层面取得新突破,主动吸纳“三新”群体的党员负责人和党支部书记兼任街道、社区党委委员,共同推进“三新”党员工作质效提升。
提升党员模范作用。构建制度创新与考核驱动的闭环体系,以考核机制驱动“三新”党员管理长效化。要配套出台党务工作者专项培训计划、党员发展绿色通道等政策,构建覆盖组织设置、活动开展、作用发挥的全流程制度规范;将“三新”党员管理成效纳入地方党委考核体系,通过制度刚性约束与激励导向,推动党员管理工作从“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形成“责任闭环”,并设立“创新奖”,鼓励基层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模式。要推进资源项目化,以专项投入保障党员模范作用的可持续性,通过政府财政拨款、企业社会责任资金、公益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重点支持虚拟党支部建设、党员教育平台开发等创新项目,实现组织关系转接、党费管理、活动报名的全流程数字化,着重破解“三新”组织党组织“无钱办事、无人干事、无地做事”的瓶颈。要健全党员服务体系,通过党建引领完成资源整合,建设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创新党员管理模式,提升组织效能。建设覆盖全域的党群服务中心网络,整合政务服务、文化活动、矛盾调解等职能,打造覆盖新就业群体的“10分钟服务圈”。“三新”组织党组织要适时与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加强统筹协调,探索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互动格局,通过模式重构,增强“三新”组织党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作者简介:张藜馨,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赵俊鹏,博士,硕士生导师,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聘)副教授。
基金项目:青海省2025年全面依法治省调研课题:“民族地区乡村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协调机制创新”(25007);青海省2025年度第二批智库项目:“青海‘三新’党建的高质量运行机理及其优化路径”(ZK25012)。
联系方式:18209232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