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
柞水县成功激活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动能
2025年10月09日
字数:943
■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陈晨
深秋时节,秦岭南麓的商洛市柞水县依旧层林尽染、生机盎然。在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的背后,是当地以林长制为核心抓手,通过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成功激活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动能。
“以前护林靠‘脚底板’,现在我们有了‘科技眼’和‘智慧脑’。”乾佑街道护林员王建军感慨道。他口中的变化,源于柞水县投入480万元专项资金构建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管护体系。如今,291个实时监控摄像头与无人机巡林相结合,1105名护林员配备定位终端,实现了与县秦岭智慧监管中心的互联互通,任何异常情况都能一键上报,问题处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形成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现代化治理新格局。
科技是利器,制度是保障。自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柞水县建立起了县、镇、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261名林长分级分片认领“责任田”,明确“责任在县、运行在镇、管理在村”的工作机制。营盘镇更是创新推出“人盯人+林长制”模式,将全镇划分为164个护林网格,通过27名镇村林长、37名监管员和123名护林员的联动,线上线下巡林4.27万次,精准解决了21个实际问题。
守护绿水青山,更要修复生态“伤疤”。在杏坪镇,昔日裸露的废弃矿山如今已披上绿装,这是柞水县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项目的生动成果。今年以来,全县已完成营造林3.17万亩,修复退化林3200亩,治理水土流失8.6平方公里。同时,该县通过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等方式,在城区新建幸福林带7.6公里,在乡村打造“口袋公园”25个,全县村庄绿化率提升至53%,让绿色成为城乡最动人的底色。
“守好这片山,就是守住咱的好日子。”守护山林18年的村级林长徐熙南的话,道出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紧密联系。柞水县依托良好生态,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茶等特色产业,培育出了3家林业龙头企业,“柞水木耳”品牌价值高达53.23亿元,并成功走向国际市场。此外,该县积极探索“林业+旅游+康养”融合模式,打造了3.9公里的最美康养旅游廊道和18处森林康养设施,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镇和5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当地百姓端上了“生态饭碗”,过上了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从制度压实责任到科技提升效能,再到产业反哺生态,柞水县正以林长制为笔,在秦岭深处精心描绘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丽新画卷。
深秋时节,秦岭南麓的商洛市柞水县依旧层林尽染、生机盎然。在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的背后,是当地以林长制为核心抓手,通过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成功激活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动能。
“以前护林靠‘脚底板’,现在我们有了‘科技眼’和‘智慧脑’。”乾佑街道护林员王建军感慨道。他口中的变化,源于柞水县投入480万元专项资金构建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管护体系。如今,291个实时监控摄像头与无人机巡林相结合,1105名护林员配备定位终端,实现了与县秦岭智慧监管中心的互联互通,任何异常情况都能一键上报,问题处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形成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现代化治理新格局。
科技是利器,制度是保障。自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柞水县建立起了县、镇、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261名林长分级分片认领“责任田”,明确“责任在县、运行在镇、管理在村”的工作机制。营盘镇更是创新推出“人盯人+林长制”模式,将全镇划分为164个护林网格,通过27名镇村林长、37名监管员和123名护林员的联动,线上线下巡林4.27万次,精准解决了21个实际问题。
守护绿水青山,更要修复生态“伤疤”。在杏坪镇,昔日裸露的废弃矿山如今已披上绿装,这是柞水县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项目的生动成果。今年以来,全县已完成营造林3.17万亩,修复退化林3200亩,治理水土流失8.6平方公里。同时,该县通过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等方式,在城区新建幸福林带7.6公里,在乡村打造“口袋公园”25个,全县村庄绿化率提升至53%,让绿色成为城乡最动人的底色。
“守好这片山,就是守住咱的好日子。”守护山林18年的村级林长徐熙南的话,道出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紧密联系。柞水县依托良好生态,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茶等特色产业,培育出了3家林业龙头企业,“柞水木耳”品牌价值高达53.23亿元,并成功走向国际市场。此外,该县积极探索“林业+旅游+康养”融合模式,打造了3.9公里的最美康养旅游廊道和18处森林康养设施,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镇和5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当地百姓端上了“生态饭碗”,过上了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从制度压实责任到科技提升效能,再到产业反哺生态,柞水县正以林长制为笔,在秦岭深处精心描绘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