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实现硬核产业的“非线性”增长

2025年09月29日 字数:1242

  西安实现硬核产业的“非线性”增长。
  
  ■记者 刘林枫 文/图
  在大众印象中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古都西安,一股强劲的工业新动能正在涌动。从航空航天到高端装备制造,从新能源汽车到新材料,西安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以全新的姿态实现产业的“非线性”增长。以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中科天地航空模块有限公司和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产业升级的清晰路径。
  创新动能: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
  在位于阎良区的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一场关于精度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用“镜像铣”全面替代传统“化学铣”后,加工精度实现了从依0.5毫米到依0.1毫米的跨越。“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公司副总经理王海鹏表示。这项革新使得每加工1000张飞机蒙皮就能节电10万千瓦时,减排污染物近千吨,真正实现了绿色制造。
  作为陕西省航空产业链“链主”企业,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12.5万吨多向模锻液压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一步巩固西安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过程中,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同样令人瞩目,这家拥有70年历史的老牌国企,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商成功转型为“制造+租赁服务+再制造”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搭建的“庞源在线”平台,实现对全国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使设备出租率在行业低谷期依然保持稳定。
   协同生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这种“非线性”增长还体现在企业的协同生态中。在陕西中科天地航空模块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对一款新型电源模块进行极端环境测试。这个巴掌大小的装置,是机载雷达、导航系统的“心脏”,国产化率已达到100%。“在零下55摄氏度到125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是我们的基本要求。”公司研发人员表示。虽然规模不大,但中科天地在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体现了西安产业体系中的协同创新生态。
  西安拥有全国1/4的航空科研力量,200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这种协同效应在陕汽集团的全球化布局中得到充分体现。36年间,陕汽实现了从出口13辆到累计出口36万辆的跨越,背后的秘诀是“一国一车”的差异化战略。针对全球不同市场的特殊需求,陕汽开发了692款定制化产品,真正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制度赋能:构建产业创新沃土
  西安现代产业体系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和制度保障。政府通过“黄金七条”等政策,构建“市有政策、区有服务”的支持体系,推动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我们正从产业创新的跟随者向组织者转变。”西安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从“标准地+承诺制”到“拿地即开工”,一系列改革举措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随着“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推进,西安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阎良区预留1.4万亩工业用地,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多家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政策持续优化,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这些措施共同构筑了西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底座。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