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校准司法鉴定公益坐标

2025年09月26日 字数:1066
  ■卫燕茹(西北政法大学)
  司法鉴定既是诉讼活动的“技术支撑”,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平正义的“前沿窗口”。当“技术—市场”逻辑被放大时,其公益属性易被稀释。党建则能以政治引领、组织统筹和群众动员的独特优势,为行业把正船舵,推动司法鉴定回归“公益—为民”本源,让高质量发展与“为民”底色同频共振。
   一、以价值引领定向,锚定“公益为民”坐标。依托党建引领,将“公益为民”理念深植行业,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担当”。一是强化政治引领。行业党委定期组织鉴定机构负责人、党员鉴定人开展“司法为民”专题学习,阐释公益服务与党的宗旨、群众需求的内在关联,树立“公益属性是行业首要责任”的价值共识。二是完善考核激励。行业党委将公益服务成效纳入鉴定机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等核心指标,机构党支部同步将公益表现记入党员的民主评议与岗位晋升档案,以量化考核激发持续参与公益的内生动力。三是厚植公益文化。党组织牵头开展“公益服务标兵”评选、心得分享等活动,将服务困难群众、助力基层治理的理念融入日常管理、培训与业务交流,让公益成为行业的集体共识与鲜明底色。
  二、以资源整合赋能,破解公益供需难题。发挥党组织统筹优势,整合财政、市场、社会等资源,为公益服务提供可持续的支撑,推动服务格局从“失衡”走向“公平”。一是构建多元经费保障体系。行业党委协调司法行政部门,将公益鉴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鼓励鉴定机构按营收比例设置公益基金,搭建司法鉴定公益捐赠平台吸引社会投资,以形成稳定的经费池。二是搭建技术共享平台。行业党委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党组织组建“公益技术支援团队”,为基层(偏远地区)鉴定机构提供远程指导和人员培训,提升业务能力。三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牵头设立“司法鉴定公益服务联席会议”,组织司法、民政、人社等部门党组织共享困难群众、企业维权需求,推动公益鉴定与社会救助、劳动仲裁等工作精准衔接,提升服务靶向性。
  三、以队伍建设固本,打造公益服务骨干。以党建锻队、以人才固基,把公益服务能力融入队伍基因。一是实施“双培养”工程,把公益服务骨干培养成党员,将党员鉴定人培育为公益带头人,优先选拔政治过硬、公益意识突出的党员负责公益项目。二是开展公益能力培训,由行业党委联合司法行政部门和高校建立年度轮训制度,围绕困难群众沟通技巧、偏远地区服务要点、鉴定技术规范等内容设置课程,训后考核与岗位聘任、职称评审挂钩,确保培训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公益服务。
  党建领航,公益铸魂。司法鉴定必将沿着“为民”航标稳健前行,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蓝图上持续标注更有温度、更有力量的正义航标。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