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院为家守初心 仁心仁术护安康
—— 记安康市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医生王波
2025年09月25日
字数:1289
在安康市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提起外二科副主任王波,同事们总会说:“找王医生,靠谱!”这位1982年出生的延安汉子,“十年如一日”地把医院当成家,用延安人特有的韧劲在泌尿外科临床一线深耕,成了患者口中“能托付生命的人”。他办公室的衣柜里常年准备着换洗衣物,值班室的储物柜里塞满了方便面——这些“家当”见证了他年均在岗320天、参与500余台急诊手术的忙碌身影,更隐藏着一个医者最质朴的坚守。
记者 向博 通讯员 唐莹红
敬业坚守的“拼命三郎”
“医院有事,我必须在!”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被王波用行动践行了10年。深夜急诊室的电话铃声、节假日患者突发的病情变化,只要科室需要,王波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病房内。有同事算过,他每年的“超长待机”状态,相当于10年干了12年的活儿。
来泌尿外科就诊的患者多是老年人,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结石等常见病常伴着脑梗、糖尿病等基础病,治疗就像是“走钢丝”。王波总说:“医生技术不硬,患者就没底气。”他利用休息时间啃下了国内外的最新诊疗文献,并多次赴西安市的三甲医院进修,硬是把“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等微创技术学到手,并在科室进行推广。
手术台上的“精准工匠”
2023年冬天,当103岁的梁爷爷被家人抬进医院时,情况十分危急,前列腺增生导致老人无法正常排尿,还合并有冠心病、慢阻肺等疾病。“保守治疗就得一直插尿管,老人咋能有尊严呢?”王波牵头组织了多学科会诊,带着团队把厚厚一沓检查单翻得卷了边,4次联合会诊,2次术前讨论,就连麻醉方式都模拟了3种方案。
手术当天清晨6点,天还没亮,王波就站在了手术室内。“器械再检查一遍,监护仪参数再调整校对一次。”他像精密仪器般校准着每个细节。1个半小时的手术,他全程弓着腰,手指在器械间灵活穿梭。
术后6小时,老人可以自己吃饭;1天后,老人就能在家人的搀扶下慢慢走路了。
病房里的“暖心人”
“治病先治心”是王波的口头禅。泌尿外科患者常因隐私问题羞于开口,他在接诊时总会先拉开一把椅子让患者坐在身边,像拉家常一样聊聊病情。“前列腺增生就像家里的下水道堵了,咱们把‘水垢’清干净,管道就通了。结石就是身体里长了小石头,咱们用‘激光’把它打碎并冲出去就行了。”接地气的比喻,总能让患者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遇到年龄大的患者,王波会把用药剂量写在药盒上,画个太阳代表早晨吃,画个月亮提醒晚上服;碰到经济困难群众,他还会主动帮着申请慈善救助资金,并推荐平价药。2024年,有一位老年患者总在深夜发消息询问术后恢复情况,王波怕文字说不清,干脆拍了一段康复锻炼视频发过去,并配文:“按这个动作练,有问题随时来找我。”
怀揣延安精神 在安康扎下根
王波常跟年轻医生说,延安精神就是奉献和坚守。从黄土高原到秦巴山区,他把家安在了医院,手机10年都没关过机。10年间,他收到了80多面锦旗和数不清的感谢信,面对“十佳医师”“优秀医务工作者”这些荣誉,他总说:“患者康复时的那句‘谢谢’,比啥奖状都金贵。”如今,43岁的王波依然每天穿梭于病房和手术室,口袋里装着写满患者注意事项的小本子。这个把医院当成家、把患者当成亲人的延安汉子,正用仁心仁术在安康大地上续写着新时代的医者篇章。
记者 向博 通讯员 唐莹红
敬业坚守的“拼命三郎”
“医院有事,我必须在!”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被王波用行动践行了10年。深夜急诊室的电话铃声、节假日患者突发的病情变化,只要科室需要,王波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病房内。有同事算过,他每年的“超长待机”状态,相当于10年干了12年的活儿。
来泌尿外科就诊的患者多是老年人,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结石等常见病常伴着脑梗、糖尿病等基础病,治疗就像是“走钢丝”。王波总说:“医生技术不硬,患者就没底气。”他利用休息时间啃下了国内外的最新诊疗文献,并多次赴西安市的三甲医院进修,硬是把“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等微创技术学到手,并在科室进行推广。
手术台上的“精准工匠”
2023年冬天,当103岁的梁爷爷被家人抬进医院时,情况十分危急,前列腺增生导致老人无法正常排尿,还合并有冠心病、慢阻肺等疾病。“保守治疗就得一直插尿管,老人咋能有尊严呢?”王波牵头组织了多学科会诊,带着团队把厚厚一沓检查单翻得卷了边,4次联合会诊,2次术前讨论,就连麻醉方式都模拟了3种方案。
手术当天清晨6点,天还没亮,王波就站在了手术室内。“器械再检查一遍,监护仪参数再调整校对一次。”他像精密仪器般校准着每个细节。1个半小时的手术,他全程弓着腰,手指在器械间灵活穿梭。
术后6小时,老人可以自己吃饭;1天后,老人就能在家人的搀扶下慢慢走路了。
病房里的“暖心人”
“治病先治心”是王波的口头禅。泌尿外科患者常因隐私问题羞于开口,他在接诊时总会先拉开一把椅子让患者坐在身边,像拉家常一样聊聊病情。“前列腺增生就像家里的下水道堵了,咱们把‘水垢’清干净,管道就通了。结石就是身体里长了小石头,咱们用‘激光’把它打碎并冲出去就行了。”接地气的比喻,总能让患者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遇到年龄大的患者,王波会把用药剂量写在药盒上,画个太阳代表早晨吃,画个月亮提醒晚上服;碰到经济困难群众,他还会主动帮着申请慈善救助资金,并推荐平价药。2024年,有一位老年患者总在深夜发消息询问术后恢复情况,王波怕文字说不清,干脆拍了一段康复锻炼视频发过去,并配文:“按这个动作练,有问题随时来找我。”
怀揣延安精神 在安康扎下根
王波常跟年轻医生说,延安精神就是奉献和坚守。从黄土高原到秦巴山区,他把家安在了医院,手机10年都没关过机。10年间,他收到了80多面锦旗和数不清的感谢信,面对“十佳医师”“优秀医务工作者”这些荣誉,他总说:“患者康复时的那句‘谢谢’,比啥奖状都金贵。”如今,43岁的王波依然每天穿梭于病房和手术室,口袋里装着写满患者注意事项的小本子。这个把医院当成家、把患者当成亲人的延安汉子,正用仁心仁术在安康大地上续写着新时代的医者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