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场心与心的相遇

2025年09月24日 字数:927
  ■赵增军
  记得最初读到巴老那句“把心交给读者”时,还不太明白其中分量。直到后来沉浸在他的文字里,才懂得那不是在说什么漂亮话,而是一个写作者最本真的态度。文学说到底是心对心的交流,并不单是文字的技巧。
  如今的有些作品,总觉得隔了一层。有的过分追求辞藻,就像市场上摆满的货摊,看着热闹却没什么可买的;有的盲目跟着外国潮流,反而丢了自己的魂。更别说那些把文学当成名利跳板的人,笔下的文字没有一丝热气。这样的作品哪怕一时热闹,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没有心的文字,就像冬天的枯枝,形状再好看,也活不过来。
  想起认识的一位年轻作者,满口都是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笔下的人物却单薄得像张纸。问为什么这样写,他只说“这是在创新”。哎,创新难道就是搬弄新名词吗?巴老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是希望写作者先问自己的心,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自己心里没有活生生的人,笔下又怎么会有?
  文学最珍贵的,无非“真诚”二字。司马迁忍受屈辱写下《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仍不放下《红楼梦》,他们都是把生命放进文字里的人。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电脑手机写起来方便,可偏偏少见那种拿心血熬出来的作品。
  也许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我总觉得,时代再变,人心向往真诚的那部分始终没变。读者还是盼着在文字里碰到另一个真诚的灵魂,而不是华丽空洞的壳。如果写作只是为了迎合市场、多卖几本书,恐怕会像邯郸学步的人了,新的没学会,连自己原本怎么走都忘了。
  不是说技巧不重要。就像船不能没有桨,但若船上没有人,再漂亮的船又有什么意义?写作的人,总得先有非说不可的话、非表达不可的感情,然后再去想怎么说得更好、更动人。这个顺序,不应该颠倒。
  说了这些,不是要批评谁,实在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真希望每一位写作者都能经常问自己:我为什么写作?我的文字对得起读者的期待吗?如果能经常这样问,文学的天地会清明很多。
  文学的本质,是心与心的相遇。作者肯交出真心,读者必以真心回报。这样的往来之间,文学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巴老这句话到今天还在发着光,不是没有原因的。
  夜深了,窗外星斗明亮。忽然又想起巴金先生说过的:“我写作不是因为有才华,而是因为有感情。”愿每一个拿起笔的人,都能怀抱这样的赤诚。若是能这样,不仅是文学之幸,更是读者之幸。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