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振荣先生修残补缺恭临重刻《曹全碑》

2025年09月24日 字数:1057
  ■姚敏杰
  东汉之时,树碑立传之风极盛,碑碣遗留至今者,所在多有,书法亦为世人所重。当是时也,隶书成熟定型,其法度之森严,风格之多样,堪称典范。明万历初出土于合阳莘里村之曹全碑(《汉阳令曹全碑》),即为其时秀美一格之代表作。该作横空出世,以其超逸之姿,名重书林,世人推为神品。然因岁月不居,今来古往,书者、石刻者究为何人,无从考稽。此一憾也。复因其年代久远,保护乏术,风雨侵蚀,字迹漫漶,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诚又一憾也。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之碑刻。碑文记叙合阳县令曹全之生平行迹。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出土于合阳,存于合阳县孔庙东门内。出土之初,字画完好无损。清康熙十一年(1672),中有断裂,字迹缺损者日多。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睹神物之残损,后世有心之人常扼腕叹息。合阳人房振荣先生,便是立志补救者其中之一。上世纪辛卯年(1951)生人。幼承庭训,诗礼传家。深得伊尹文化之熏陶,虔心向学,好古尚文。丁未年(1967)始留心翰墨,苦习书画;五十余年,临池不辍;朝乾夕惕,未敢须臾懈怠。偶得《曹全碑》法书,视若珙璧,临之摹之,废寝忘食。然每见石碑斑驳残损日甚,碑文错落不全,常抚碑喟然。尝遍搜碑文之版本,凝神汉隶之风仪。每以《曹全碑》之故里人而自豪,亦每以《曹全碑》之故里人而不得呈示完碑于世人而抱憾。立志有所作为,愈发勤奋临摹以自励。食不甘味,探汉隶之运笔;夜岂安寝,味名帖之结体。殚精竭虑于波磔之美,呕心沥血于变化之妙。切磋琢磨,如痴如醉。探赜索隐,兀兀穷年。每有所得,必欣喜不已。
  房先生之于《曹全碑》,不惟慕其书法之神韵,亦慕曹全之为人风范。据碑文所载,曹全恪尽孝道、重亲致欢,自幼即“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易世载德,不陨其名”,是为中华孝道文化之先贤者也。及其从政后,忠事朝廷,秉公执法。爱民如子,疾恶如仇。其人至孝,为官清正,有爱民之声。履职所及,纲纪鲜明。政通人和,万民沾惠。同僚服德,远近惮威。是为青史留名之能吏廉政文化之早期实践者也。清风高节,官誉令声,皆志于“曹全”一碑。房公因是心慕手追,志欲恢复原碑风采,赓续乡贤文脉,福被当世,泽贻后昆。然其原碑毕竟为不世出之神品,俊逸飞动。自见天日,盛名不衰。有修残补缺之动念且付诸实施者,代不乏人。洵美且异者,凤麟之属。所谓文质彬彬,方为君子;过或不及,难免狗尾续貂、佛头着粪之讥。
  房先生素志既立,数十载精描细摹、羹墙之思,终使原碑风采得以再现。此举岂独书林之盛,实乃文脉传薪,亦是泽被后学之义举,功在千秋,善莫大焉。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