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分领域 写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2025年09月18日 字数:1660

 (图由AI生成)

  各上市金融机构近期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保险公司,都在养老金融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深耕细分领域,不断推动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板块融合发展。202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支持不同人群养老金融需求、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夯实金融服务基础、构建长效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16项重点举措,要求各金融机构围绕相关部署,全力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丰富产品形式 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
  从各金融机构披露的数据来看,商业银行一方面开发养老理财、养老储蓄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管理。中信银行半年报显示,该行在养老金融领域迭代“幸福+”服务体系,养老金融托管金额超5300亿元。兴业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60周岁及以上客户达1086.43万户,较年初增长6.75%;综合金融资产超1.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73%;个人养老金开户数为719.14万户。
  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在农行8.88亿户个人客户中,55岁以上的客户接近3亿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农行持续提升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水平,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数超1100只,为老年客户提供上门服务77.6万人次,客服热线“一键通”服务客户393万人次。
  保险公司聚焦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开发了覆盖医疗、意外等多种场景的保障型产品。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围绕风险保障、财富管理等保障功能,结合备老人群、老年人群的差异化养老保障需求,不断丰富商保年金产品,满足了客户多样化养老保障和跨期财务规划需求。此外,公司还完善了多元化、差异化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上半年,公司推出了包括个人长期失能收入损失产品在内的多款健康保险产品,并紧跟医疗医药技术发展,将更多创新型药械纳入了健康保障责任清单。
  培育生态多样性 实现差异化发展
  近年来,金融机构持续推进大健康与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养老服务生态。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保险公司,都在深耕养老金融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赛道。商业银行一方面利用线下网点、手机银行等渠道服务“银发族”,另一方面通过信贷、财富管理等方式服务相关企业和产业。保险公司则通过养老旅居、投资建设养老社区等方式吸引更多“银发族”。
  林立表示,农业银行持续推进“贷、债、基、股、顾、租”一揽子综合服务,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普惠性投融资需求。截至6月末,养老产业贷款余额为216.2亿元,较年初增长94.6%,其中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为52.8%。此外,农业银行通过“产品+场景+服务”融合闭环,构建了开放式、多元化、全贯通的养老金融生态体系;积极对接民政部门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配合各地政府部门推进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等工作;创新开展“长者食堂”、家政服务、线上助医等合作项目,深度嵌入养老生活各领域,以金融力量助力拓展养老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优化金融服务领域仍有发展空间
  今年3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未来5年,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发展将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体系。结合各家金融机构半年报可以看出,未来几年,养老金融服务会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广覆盖”向“提质量”转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商业银行线下网点较多,目前绝大多数的网点都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林立表示,农行发挥点多面广的特色优势,将全行2.27万家网点的11万名客户经理都作为服务渠道,全面打造线上线下“长辈友好型银行”。2025年,该行进一步细化出台了3类22项工作举措,创立“金色港湾”适老服务专区,针对老年客户不善于操作自助机具的问题,提升柜面服务效能,将83项柜面高频交易整合为9个场景,避免客户签名、输入密码等重复操作,业务办理效率平均提升49%。此外,农行还依托在所有县域都设有营业网点的优势,发展县域养老金融,通过惠农服务站、流动服务车等多元服务模式,推动养老金融服务资源下沉和覆盖面扩容。
 据《经济日报》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