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陈炉红军小学的红色印记
2025年09月16日
字数:1937
■侯美玲
陈炉红军小学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初中和三年高中。然而,这所学校的红色印记,却是在近年才进入我视野的。
“七一”前夕,党支部开展了“重走红军路,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几十名党员来到陈炉红军小学。队伍中的我显得格外激动,毕业30多年后,再次走进母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满满的回忆涌上心头。校园内绿树成荫,整体布局没有多大变化,操场和窑洞宿舍保留了当年的样子,瓦房教室被全部拆除,笨重的课桌不见踪影,代替它们的是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和简洁耐用的桌椅。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党旗、党徽和红色墙体显得与众不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这里拥有特殊的红色印记。
在学校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红二方面军陈炉展厅和红色文化走廊。通过沙盘、文物、照片和文献等,我对红军小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红二方面军在陈炉的这段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
陈炉红军小学始建于1922年,最初为同官县立陈炉第二高级小学,迄今已走过103个春秋。1937年2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由泾阳县移驻同官县陈炉镇,贺龙、关向应及司令部工作人员住在当时正在放寒假的二高校内,政治部、卫生部、后勤部以及红军战士则分散在全镇不同地方。由于住房紧张,贺老和关向应合住学校的一间小房子,晚上挤在一个小土炕上,为了节约木炭,两人只生一个火盆取暖。
不久,红军在学校操场上召开军民大会,贺龙发表了通俗易懂的讲话,号召群众积极行动,投身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洪流之中。3月8日,红军在镇上一户人家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了出席陕甘宁边区党代会的代表,次日正式成立了“陈炉工人抗日救国会”。陈炉镇以陶炉陈列而得名,耀州瓷烧制已有千年历史,陶瓷业是本地的支柱产业,工人救国会的成立为稳定市场、改良瓷业和增加工人工资等起到了重大作用。
驻防期间,红军战士每天在操场上组织日常军事训练,剧团则在操场上为战士和群众表演新戏、新歌,宣传抗日主张和革命道理。红军在陈炉驻防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有力地推动了抗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其间建立党支部11个,发展党员53名,20多名陈炉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抗日力量得到壮大,印证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革命道理。
我的二伯父侯一君是20多名热血青年中的一员。他当时16岁,是二高在校学生,在抗日救国的号召下,毅然放弃学业,成为一名红军战士,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战洪流之中。和伯父一同参军的青年大多没有活着回来,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伯父随贺龙转战南北,曾担任贺龙警卫连连长,历任指导员兼连长、科长、政治处主任等职,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还参与了西北空军的筹建工作,因屡立奇功,两次受到中央首长接见。
伯父一生勤俭节约,离休后也不忘贺龙老总当年的心愿,把自己积攒多年的退休金捐给母校,并设立了“贺龙元帅奖学金”,用于资助贫困师生。短短几年时间,先后有426名学生和40名老师受到奖励。伯父常说:“不要给子女们留过多财产,应该留一种精神财富!”
如今,“贺龙元帅奖学金纪念碑”就伫立在校园中心位置,背后是一面鲜红的党旗,碑体顶端的红色五角星熠熠生辉。站在纪念碑前,往事历历在目。1992年暑假,伯父回乡探亲,我跟在他身后,看着他将书本和文具送到东山村家境贫困的学生手中,勉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彼时,我是一名学生,侯氏家族的亲人也都不富裕,无法理解二伯捐资助学的善行。后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党章、党史的学习,渐渐明白了二伯作为一名红军战士身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一言一行恰恰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操场位于学校最高处,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样子。6年时间,我在这里跑了一圈又一圈,广播体操也做过无数遍。如今走在平整的跑道上,我仿佛看见一群生龙活虎的红军战士正在进行篮球比赛,贺龙老总叼着烟袋,带着浓浓的湖南口音为小伙子们加油呐喊。操场东侧高高耸立着“红二方面军在陈炉纪念碑”,碑身围墙上雕刻有红二方面军进驻陈炉的浮雕。在纪念碑前,我们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言,在操场上空回荡,表达着每一位党员对党的忠诚,以及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决心。
时光如梭,八十二载岁月奔流而过。2019年5月7日,陈炉红军小学授旗授牌仪式举行。自此,这所学校的红色底蕴被更多人关注,红色基因得到传承,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新生入学纪念碑宣誓”“永远传承贺龙心愿”等红色德育活动按时开展,时时浸润着学生的心灵。
通过寻访陈炉红军小学的红色印记,我一点点梳理了故乡陈炉的红色脉络。回望薪火相传的校园,我胸中不时涌起自豪与感动。我想,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薪火生生不息,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与使命。我相信,未来,红色基因将在陈炉这块土地上焕发时代光芒,写就壮丽篇章。
陈炉红军小学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初中和三年高中。然而,这所学校的红色印记,却是在近年才进入我视野的。
“七一”前夕,党支部开展了“重走红军路,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几十名党员来到陈炉红军小学。队伍中的我显得格外激动,毕业30多年后,再次走进母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满满的回忆涌上心头。校园内绿树成荫,整体布局没有多大变化,操场和窑洞宿舍保留了当年的样子,瓦房教室被全部拆除,笨重的课桌不见踪影,代替它们的是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和简洁耐用的桌椅。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党旗、党徽和红色墙体显得与众不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这里拥有特殊的红色印记。
在学校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红二方面军陈炉展厅和红色文化走廊。通过沙盘、文物、照片和文献等,我对红军小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红二方面军在陈炉的这段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
陈炉红军小学始建于1922年,最初为同官县立陈炉第二高级小学,迄今已走过103个春秋。1937年2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由泾阳县移驻同官县陈炉镇,贺龙、关向应及司令部工作人员住在当时正在放寒假的二高校内,政治部、卫生部、后勤部以及红军战士则分散在全镇不同地方。由于住房紧张,贺老和关向应合住学校的一间小房子,晚上挤在一个小土炕上,为了节约木炭,两人只生一个火盆取暖。
不久,红军在学校操场上召开军民大会,贺龙发表了通俗易懂的讲话,号召群众积极行动,投身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洪流之中。3月8日,红军在镇上一户人家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了出席陕甘宁边区党代会的代表,次日正式成立了“陈炉工人抗日救国会”。陈炉镇以陶炉陈列而得名,耀州瓷烧制已有千年历史,陶瓷业是本地的支柱产业,工人救国会的成立为稳定市场、改良瓷业和增加工人工资等起到了重大作用。
驻防期间,红军战士每天在操场上组织日常军事训练,剧团则在操场上为战士和群众表演新戏、新歌,宣传抗日主张和革命道理。红军在陈炉驻防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有力地推动了抗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其间建立党支部11个,发展党员53名,20多名陈炉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抗日力量得到壮大,印证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革命道理。
我的二伯父侯一君是20多名热血青年中的一员。他当时16岁,是二高在校学生,在抗日救国的号召下,毅然放弃学业,成为一名红军战士,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战洪流之中。和伯父一同参军的青年大多没有活着回来,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伯父随贺龙转战南北,曾担任贺龙警卫连连长,历任指导员兼连长、科长、政治处主任等职,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还参与了西北空军的筹建工作,因屡立奇功,两次受到中央首长接见。
伯父一生勤俭节约,离休后也不忘贺龙老总当年的心愿,把自己积攒多年的退休金捐给母校,并设立了“贺龙元帅奖学金”,用于资助贫困师生。短短几年时间,先后有426名学生和40名老师受到奖励。伯父常说:“不要给子女们留过多财产,应该留一种精神财富!”
如今,“贺龙元帅奖学金纪念碑”就伫立在校园中心位置,背后是一面鲜红的党旗,碑体顶端的红色五角星熠熠生辉。站在纪念碑前,往事历历在目。1992年暑假,伯父回乡探亲,我跟在他身后,看着他将书本和文具送到东山村家境贫困的学生手中,勉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彼时,我是一名学生,侯氏家族的亲人也都不富裕,无法理解二伯捐资助学的善行。后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党章、党史的学习,渐渐明白了二伯作为一名红军战士身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一言一行恰恰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操场位于学校最高处,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样子。6年时间,我在这里跑了一圈又一圈,广播体操也做过无数遍。如今走在平整的跑道上,我仿佛看见一群生龙活虎的红军战士正在进行篮球比赛,贺龙老总叼着烟袋,带着浓浓的湖南口音为小伙子们加油呐喊。操场东侧高高耸立着“红二方面军在陈炉纪念碑”,碑身围墙上雕刻有红二方面军进驻陈炉的浮雕。在纪念碑前,我们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言,在操场上空回荡,表达着每一位党员对党的忠诚,以及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决心。
时光如梭,八十二载岁月奔流而过。2019年5月7日,陈炉红军小学授旗授牌仪式举行。自此,这所学校的红色底蕴被更多人关注,红色基因得到传承,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新生入学纪念碑宣誓”“永远传承贺龙心愿”等红色德育活动按时开展,时时浸润着学生的心灵。
通过寻访陈炉红军小学的红色印记,我一点点梳理了故乡陈炉的红色脉络。回望薪火相传的校园,我胸中不时涌起自豪与感动。我想,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薪火生生不息,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与使命。我相信,未来,红色基因将在陈炉这块土地上焕发时代光芒,写就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