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姓方?
2025年09月11日
字数:1261
■方晓蕾
陕西镇安、柞水的方姓是近两百年前从湖北迁徙而来,再之前是江西,再之前是浙江。再之前呢?就很模糊了。于我而言,“方”字是一条隐秘的线索,从姓氏的源头漫溯而来,流经名字的更迭,最终在血脉的河床里,沉淀成家的模样。
我为什么姓方?祖上姓方;祖上为什么姓方?方姓的源流,恰如“方”字的本义般脉络清晰。据《风俗通义》记载,周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奉命南征荆蛮,立下赫赫战功,其子孙便以祖字为姓。方叔的“方”,是“方直”的方,是“方略”的方——既有刚正不阿的骨,又有审时度势的智。后来这支血脉辗转迁徙,有的扎根中原沃土,有的南下在闽浙山水间开枝散叶。无论身处何地,祠堂匾额上的“方”字始终笔力千钧。那横平竖直里,是仓颉故里传下来的文脉,是“敬天法祖”的古训,是“耕读传家”的坚守。
《说文解字》言:“方,并船也,象两舟总头之形。”两舟并行,是为同舟共济;方正平直,是为不偏不倚。传说仓颉造字时,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见万物有形便凝字为象。“方”字的甲骨形态,恰似一柄端正的耒耜,或是一方规整的田畴——那是先民对秩序的敬畏,对土地的依恋。这字里藏着的,何尝不是一个家族立身处世的密码?
我祖父是“继”字辈,名讳高。他在世时常说:“咱姓方的,走到哪都不能丢了‘方’字的根。”那时不懂,只觉祖父对族谱格外看重,后来才有点明白,那是他的精神图腾。翻开家中那几册族谱,“腾满志宓有,朝自世启兴。永远光宗绪,伟相继周英”二十字如星辰列阵,标注着家族近五百年的辈分秩序。
父亲是“周”字辈,我是“英”字辈。我原名“方英雷”,字晓安。亲人们“小安小安”地喊,但族谱上,抑或是需要记点事的石碑上,我的名字永远是“方英雷”三个字。“英”字取“英贤”之意,是期望子孙既有英才之质,更有英气之骨。我的原名方英雷是祖父亲赐的。“雷”含“雷霆万钧”的期许,又据说我出生在辰时,大冬天的早晨竟然有连续雷声,刚好留个见证。至于字“晓安”,更是刻在家族基因里的祈愿。祖父说:“‘安’字是宝盖头下一个女,原是屋舍里有女为安。延伸指有屋檐遮雨,有亲人在侧,便是安。”十几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习作,用了“晓蕾”这个笔名,有“晓露凝蕾”的意境。后来,又胡乱编了两句诗:“晓生雷啸惊天响,蕾结异果傲群花”,把我自己用的“晓蕾”“晓雷”“雷啸”等笔名也镶进去了。再后来,外出上学,就彻底用笔名当原名了,改作“方晓蕾”,但“安”字始终是我的字,是祖父贴在我命格里的平安符。
我曾去过仓颉故里的汉字博物馆。在那里,总能看见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寻找各自汉字演变图谱并观看。我也遇过游客对着“方”字的演变图谱久久伫立,指着甲骨文中的“方”说像故乡的田埂,有人摸着楷书中的“方”说像老宅的门扉。不用问,这些人和我一样,姓方。原来,汉字从不是静止的标本,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密码,是家的坐标,是跨越山海的船,载着我们在时光里寻找归途。千万个汉字都如此,“方”字亦是如此。
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仓颉握笔的那一刻起,这方正的汉字便注定要成为纽带,一头系着故里的炊烟,一头系着游子的心声:无论走多远,家,都在笔墨深处等你。
陕西镇安、柞水的方姓是近两百年前从湖北迁徙而来,再之前是江西,再之前是浙江。再之前呢?就很模糊了。于我而言,“方”字是一条隐秘的线索,从姓氏的源头漫溯而来,流经名字的更迭,最终在血脉的河床里,沉淀成家的模样。
我为什么姓方?祖上姓方;祖上为什么姓方?方姓的源流,恰如“方”字的本义般脉络清晰。据《风俗通义》记载,周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奉命南征荆蛮,立下赫赫战功,其子孙便以祖字为姓。方叔的“方”,是“方直”的方,是“方略”的方——既有刚正不阿的骨,又有审时度势的智。后来这支血脉辗转迁徙,有的扎根中原沃土,有的南下在闽浙山水间开枝散叶。无论身处何地,祠堂匾额上的“方”字始终笔力千钧。那横平竖直里,是仓颉故里传下来的文脉,是“敬天法祖”的古训,是“耕读传家”的坚守。
《说文解字》言:“方,并船也,象两舟总头之形。”两舟并行,是为同舟共济;方正平直,是为不偏不倚。传说仓颉造字时,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见万物有形便凝字为象。“方”字的甲骨形态,恰似一柄端正的耒耜,或是一方规整的田畴——那是先民对秩序的敬畏,对土地的依恋。这字里藏着的,何尝不是一个家族立身处世的密码?
我祖父是“继”字辈,名讳高。他在世时常说:“咱姓方的,走到哪都不能丢了‘方’字的根。”那时不懂,只觉祖父对族谱格外看重,后来才有点明白,那是他的精神图腾。翻开家中那几册族谱,“腾满志宓有,朝自世启兴。永远光宗绪,伟相继周英”二十字如星辰列阵,标注着家族近五百年的辈分秩序。
父亲是“周”字辈,我是“英”字辈。我原名“方英雷”,字晓安。亲人们“小安小安”地喊,但族谱上,抑或是需要记点事的石碑上,我的名字永远是“方英雷”三个字。“英”字取“英贤”之意,是期望子孙既有英才之质,更有英气之骨。我的原名方英雷是祖父亲赐的。“雷”含“雷霆万钧”的期许,又据说我出生在辰时,大冬天的早晨竟然有连续雷声,刚好留个见证。至于字“晓安”,更是刻在家族基因里的祈愿。祖父说:“‘安’字是宝盖头下一个女,原是屋舍里有女为安。延伸指有屋檐遮雨,有亲人在侧,便是安。”十几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习作,用了“晓蕾”这个笔名,有“晓露凝蕾”的意境。后来,又胡乱编了两句诗:“晓生雷啸惊天响,蕾结异果傲群花”,把我自己用的“晓蕾”“晓雷”“雷啸”等笔名也镶进去了。再后来,外出上学,就彻底用笔名当原名了,改作“方晓蕾”,但“安”字始终是我的字,是祖父贴在我命格里的平安符。
我曾去过仓颉故里的汉字博物馆。在那里,总能看见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寻找各自汉字演变图谱并观看。我也遇过游客对着“方”字的演变图谱久久伫立,指着甲骨文中的“方”说像故乡的田埂,有人摸着楷书中的“方”说像老宅的门扉。不用问,这些人和我一样,姓方。原来,汉字从不是静止的标本,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密码,是家的坐标,是跨越山海的船,载着我们在时光里寻找归途。千万个汉字都如此,“方”字亦是如此。
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仓颉握笔的那一刻起,这方正的汉字便注定要成为纽带,一头系着故里的炊烟,一头系着游子的心声:无论走多远,家,都在笔墨深处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