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里的“老城记忆”

商南八旬老人耗时两年半制作老县城微观记忆“标本”

2025年09月11日 字数:1926


  ■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李行 文/图
  在商洛市商南县环城北路的一处民居里,一座长1.3米、宽0.9米的沙盘静静地陈列在客厅中央。走近细看,城墙蜿蜒、街巷交错,城隍庙的戏楼飞檐、魁星楼的六角屋顶、政府门前的石狮都清晰可辨,700多座房屋错落分布在200多个院落中,连古树的位置都被精准还原——这是81岁老人庚春生耗时两年半时间,为上世纪50年代商南老县城制作的微观记忆“标本”。他把即将消逝的老城记忆,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地方文化印记。
   七十年乡土情:一场与记忆的“赛跑”
  “我自小在西街后营长大,搬离时都70岁了。我闭着眼睛,都能摸遍老县城的每一条街巷。”说起与老县城的羁绊,庚春生的语气里满是眷恋。1945年出生的他,在老县城里度过了童年、青年及中年的漫长时光,东街的叫卖声、西街的电影院、南街的老槐树早已刻进了他的生命。2014年,因新西街建设,他搬离了生活大半辈子的老宅。看着高楼拔地而起,记忆里的老街古巷渐渐被新建筑覆盖,一种“得把老城留下来”的念头,在庚春生的心里慢慢生根。
  “那时候跟小辈们聊天,说着说着就会想起以前的事,可年轻人大多没见过老县城的样子。”庚春生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怕再等下去,老县城的细节会跟着记忆一起变得模糊。没有专业基础,没有见过沙盘模型,甚至连参考图纸都没有,可这份“留住记忆”的执念,让他下定决心要试一试。
  为了还原最真实的老县城,庚春生成了“串门常客”。他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地走访了冯国琦、吴洲和等十多位同龄老人,大家坐在院子里一起回忆。“西街是不是比东街长?”“文庙巷的入口在哪个位置?”“城隍庙的戏楼是不是对着大门?”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生怕出一点错。遇到记忆模糊的地方,他还会去查县志、翻老照片,从文字和影像里寻找线索。
  “一开始画草图,一条巷一条巷地画,画完东街画西街,最后再拼起来。”在庚春生的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摞泛黄的草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街巷的长度以及建筑的位置。老县城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200米,他按照1∶260的比例,一点点算出沙盘上每一处建筑的尺寸,确保能够达到“既像记忆里的样子,又不差分毫”。
  两年半匠心路:一把刻刀下的“较真”
  2022年12月1日,庚春生的“沙盘工程”正式动工。客厅成了他的工作室,黏土、刻刀、镊子、油漆成了他每天打交道的“老伙计”。
  制作沙盘的第一步,是找黏土。为了让黏土好塑形、久放不裂,他四处打听,最终选择使用被河水冲刷过的黏土当材料。他把黏土拉回家后,先将黏土晒干、磨成粉,再用清水调成泥浆,然后反复淘洗沉淀,直到黏土细腻得能捏出细纹。在整个沙盘的制作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就是复杂的古建筑,比如,魁星楼的六角屋顶需要先捏出6个斜面,再一点点刻出飞檐的弧度,稍有不慎就会断裂。“做坏了就重新来,有时候一个屋顶要做七八次才能满意。”看着沙盘上惟妙惟肖的建筑模型,庚春生爽朗地笑道,“凡事只要动手了,就都没什么难度了!”
  据庚春生介绍,在他的沙盘里,最小的建筑只有1立方厘米,比指甲盖还小。城隍庙戏楼的台柱、鼓楼里的鼓、钟楼里的钟,甚至文昌阁里的花格门、老井上架着的辘轳,他都用镊子一点点地复刻出来,让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家人看他辛苦,帮他从网上买来了草坪、树种;老伴每天都帮他淘洗黏土、晾晒材料,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
  “有时候坐久了,腰都直不起来,眼睛也花了,可看着沙盘上的房子一点点多起来,就觉得值。”庚春生说,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没出过远门,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在琢磨沙盘。2025年5月,当最后一棵“古树”被固定在沙盘上时,庚春生看着眼前完整的老县城模型,忍不住红了眼眶——这800多个日夜的付出,终于让记忆里的老县城“活”了过来。
  一方沙盘传文脉:一份留给后辈的“礼物”
  如今,只要有人来家里做客,庚春生都会拉着对方看沙盘,就像介绍自家孩子一样,指着每一处建筑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这里是以前的澡堂,每逢周六大家都去泡澡;那边是城关小学,好多人都是在这儿读的书;这口古井没拆前,街坊邻居都来这儿挑水……”
  这方沙盘,不仅勾起了同龄人的回忆,还成了年轻人了解老县城的窗口。邻居家的孩子常来问:“爷爷,以前的县城真的是这样吗?”每当这时,庚春生都会耐心讲解,让孩子们知道家乡的过去。退休干部路建中是庚春生的挚友,他说:“这不是普通的沙盘,是一部活的历史书,为研究商南县城变迁提供了实物参考,更是对地方文化的抢救性保护。”面对大家的认可,庚春生总是很谦和地说:“我就是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人不能忘了过去。”
  在商南县快速发展的今天,庚春生的沙盘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了过去与现在。它不仅让老一辈人找回了记忆里的乡愁,还让年轻人读懂了家乡的历史。这方小小的沙盘里,装着的不仅是一座老城的模样,更是一位老人对家乡最深的记忆以及一份留给后代沉甸甸的乡土文化信物。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