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馅饼”变“陷阱”:那些盯上养老钱的集资骗局

2025年09月10日 字数:1013
  社会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辛勤劳作了一辈子,本应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却落入了一些不法分子的陷阱,被骗取了养老钱。养老领域的集资诈骗,正成为影响老年人幸福生活的社会毒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78岁的张大爷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前老王镇长”的场景。那位面容清癯、戴着细框眼镜的斯文中年人,举止从容地掏出略显陈旧的工作证,讲述自己毅然辞去公职、投身养老事业的“初心”,并指着宣传册上的养老公寓说:“您现在投20万元,将来入住时能享受最高折扣——7折优惠,每个月还能领取3000元的补贴。当然,这3000元也可以现在就逐月发给您,到时候就算您不想住了,我们还可以把您投的20万元资金全额返还给您。” 张大爷想着自己独居多年,正愁养老没去处,又见对方曾是“领导”,当场就刷了卡。可领了几个月的奖励金后,“前老王镇长”就再也见不到了。
  家住城南的王阿姨则是被养老公寓的“全链条服务”打动的。自称是退休干部的“秦局长”带着她参观了养老公寓,不仅演示了智能护理床,还拍着胸脯保证:“从日常照料到大病陪护,再到身后事的各项安排,我们全都包了。您看,这栋楼、这片公墓地,都是我们全链条服务的保障。”面对这些贴心举措,王阿姨动了心,不仅自己投了15万元,还拉着老姐妹一起“组团养老”。但直到2022年初,她想预约入住时,才发现公司早已人去楼空,那些盖着鲜红印章的合同也成了一张废纸。
  近年来,养老领域集资诈骗犯罪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不法分子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通过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等方式,承诺提供远超实际能力的服务,从而向老年人收取高额的会员费、保证金,最终却卷款跑路。部分不法分子打着投资“养老项目”的幌子,以返本销售、售后返租、承诺高额利息等形式,吸引老年人投资。实际上这些项目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就是亏本买卖,一旦资金链断裂,这些投资便会血本无归。广大老年朋友及家属在面对各类养老项目、投资产品时,务必提高警惕,仔细核实相关机构的资质,切勿轻信“高额回报”“保本付息”等虚假承诺,尤其要警惕以“免费体检”“旅游参观”“赠送礼品”等名义诱导投资的行为。当对方要求预交高额“会员费”“床位费”,或劝说将养老钱投入所谓的“养老基地”“虚拟货币”等项目时,一定要保持清醒,多与子女沟通商量。若不幸遭遇集资诈骗,要第一时间保留好合同协议、转账凭证、宣传资料等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检察机关申请法律帮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 曹晏 整理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