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调解法获全省表彰情法融合巧解千千结
2025年09月03日
字数:1394

■记者 李希 任军 文/图
近日,陕西省调解协会发布表彰通报,宁强县调解协会创立的“多元协同·情法融合”调解工作法成功入选全省18个“枫桥式”优秀调解工作法。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宁强调解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在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中所作出的创新与贡献的充分肯定。
一案一例见真功
情法融合暖人心
在宁强县,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情、理、法的有机统一。一场突如其来的装修意外,让雇主陈某与帮工郭某的家庭陷入僵局。郭某搬运水泥时猝然离世,其家属要求雇主担责,陈某却对责任边界茫然无措。眼看矛盾即将升级,宁强县调解协会会长杨勇贤、宁强县汉源街道办平安法治办主任席铭、宁强县汉源街道办柏林驿村党支部书记赵清龙火速集结,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
“咱们先让老人入土为安,这是做人的本分。”赵清龙一句话切中要害。调解室里,三方各展所长:杨勇贤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厘清劳务责任;席铭安抚死者家属的情绪,避免冲突升级;赵清龙以邻里情谊软化对立。从日正当午到星夜阑珊,法理与乡情在十小时的拉锯中逐渐交融。最终陈某自愿承担丧葬费,郭某家属含泪接受。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在情法天平的精准调节下悄然落地。
这种“1+1+1>3”的协同效应,在跨县离婚纠纷中再显锋芒。宁强一男子与西乡一女子因彩礼返还争执不下,两地调解员打破辖区壁垒。杨勇贤联合西乡县司法局白龙塘司法所所长曾琛、白龙塘镇平安法治办主任江涛,视频连线搭建沟通桥梁。当法律条文遇上地方婚俗,调解专班既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返还原则,也体谅女方婚礼实际支出,既算法律账,也算人情账,最终6万元彩礼返还方案出炉,法庭同步完成司法确认,为协议加上法治“安全锁”。
杨勇贤表示:“调解不收费、不走诉讼程序,减轻了群众负担,也节约了司法资源。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我们坚持心理疏导、主动协调、多方介入,让调解既有法的刚性,也有情的温度。”
“传帮带”强根基
经验可复制惠民生
这些鲜活的解纷实践,正通过“传帮带”在乡土间扎根发芽。在村级后备干部培训课上,杨勇贤将10类高发纠纷拆解成调解密码:“处理帮工受伤案,要先问清细节再划责任”“调解不是‘和稀泥’,每句话都要有法律撑腰、情理托底”。青年学员们豁然开朗,有人计划把动物伤人案例编成顺口溜,有人要用所学化解务工欠薪纠纷。当法律“工具箱”遇上乡土智慧,基层治理的青春力量被悄然激活。
成立仅8个月的宁强县调解协会,以47人的专业队伍,创下排查68起纠纷、成功化解67起、调解成功率达98.5%的亮眼成绩。“我们介入调解不收费,但为群众省下的是难以衡量的诉讼成本。”杨勇贤道出工作法的精髓——用心理疏导软化对立,借行政资源兜底保障,让冰冷的法条透出民生温度。
这种“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的模式,正逐步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它不仅提升了调解的成功率,更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小调解 大作为
和谐社会的宁强实践
从装修意外到彩礼纠纷,从田间地头到跨县联调,宁强实践昭示着基层善治的新路径:无需复杂硬件投入,只需盘活“专业人+行政人+村里人”的现有资源,以情法融合为钥匙,便能打开千差万别的“心锁”。宁强县“多元协同·情法融合”调解工作法,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它证明,真正的基层治理,既要靠法治的框架,也要靠人心的温度。当98.5%的纠纷消弭于萌芽时,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正由这些解纷者日夜兼程的足迹踏实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