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腊家滩到天桥湖
—— 刻在涝河上的时光印记
2025年09月03日
字数:2189
■闲者

(图由AI生成)
秋日午后,清风携着几分爽意掠过涝河故道,我们驱车抵达了鄠邑天桥湖景区。刚停稳车,一汪映着云影的湖水便撞入眼帘——这里早已不是记忆里乱石裸露的腊家滩了,而是像一块被风吹皱的蓝绸,静静地铺展在河道之上。
沿着入口的石板路往里走,成片的芦苇荡率先映入眼帘。细长的芦苇秆顶着蓬松的白絮,风过之处轻轻摇晃,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下,在地面织就细碎的光斑。偶有麻雀从芦苇丛中蹿出,翅膀的扑棱声混着不远处的水声,为秋日的静谧添了几分灵动。
往前便是木栈道,踩上去能听见轻微的“咯吱”声,顺着栈道走到湖对岸,几座临水凉亭坐落于此。亭中已有不少游人歇脚,我寻了张石凳坐下,石桌上还留着些许余温。望着湖面上的粼粼波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此砸石子的场景忽然在脑海里浮现,腊家滩的锤声似又在耳边回响。
犹记那时,时代浪潮翻涌,就读于户县二中高中部的我们,接到“学工学农”的通知——去腊家滩砸石子。报到当天,穿着粗布补丁褂子的我们,背着破棉被,攥着小铁锤,在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这片滩涂。
我们的住处设在附近的水磨头村。村头老水磨的轮轴裹着厚青苔,白天“吱呀”转动,夜里便成了认路的记号:顺着涝河水声走,望见黑黢黢的磨盘轮廓,就知道快到住处了。住的是村民腾让的旧瓦房,土坯墙缝里塞着麦秸秆,屋顶瓦片偶有漏雨,下雨时屋里得摆上搪瓷盆接水,“滴答”声混着雨声,倒成了特别的催眠曲。几个人挤在楼上,身下垫着麦草,夜里翻身能听见楼板“咯吱”响,可白天砸石子累得胳膊酸痛,沾着铺盖便睡得香甜,连梦都裹着石屑。
清晨无需闹钟,村里公鸡一叫,我们便起身。房东大娘起得更早,灶房烟囱先冒起烟,等我们洗漱完,锅里的玉米糁已熬得黏糊、飘着焦香。她常往我们碗里多舀一勺:“娃娃们砸石子费力气,得多吃些。”粗瓷碗里的糁子就着浆水菜,吃得人浑身暖和,扛着锤子往腊家滩走时,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傍晚收工回村,是一天中最松快的时刻。裤脚沾着的石屑,走在土路上蹭出“沙沙”声。路过村口老槐树,纳凉的村民见了,便打招呼:“学生娃娃们,今天砸了多少?”我们晃着酸胀的胳膊笑,他们就指着菜园子说:“缺菜了就来摘!”有回同学砸石子伤了手,村医提着药箱就来,酒精擦得人咧嘴,他却絮絮叮嘱:“下次握锤轻点,别磨出泡,把手护好。”
腊家滩昔日的模样,闭上眼便能想起:涝河水刚退,滩上的石头露着半截,有的沾着湿泥,有的泛着水痕,像撒了一地没睡醒的青灰疙瘩。老师把我们分了组:“石子要砸到鸡蛋大小,砌进渭河大坝。”话音刚落,铁锤“叮叮当当”的声响便在滩上响起。
起初我们觉得新鲜,举着锤子往石头上敲,迸裂的石渣溅到裤脚上。没半晌,胳膊就酸得像灌了铅,虎口也震得发麻。有同学偷偷换手,被老师看见,笑着说:“左手练熟了,将来也是门本事。”日头升到头顶,汗珠顺着额角滴在石头上,“嗖”地一下就没了影。蹲在石堆里啃干粮,从家里带来的馒头就着咸萝卜条,嚼得出麦香,连河滩上的土腥味都觉得亲切。
清晨,天边刚泛出鱼肚白,我们便排着略显凌乱的队伍往腊家滩走去,乡间小路上满是欢声笑语。可抵达后,眼前的景象让大家静了下来:这片被涝河冲击的滩涂,水大时溢水,枯水时乱石裸露,日光下的石头透着冷峻,远处河水潺潺,似在诉说着岁月。
我们分组协作,有人挑石,有人砸石。烈日下,汗水不停地滑落,滴在石头上瞬间蒸发。每块石子都要反复敲打才能达标,偶尔被锤子砸到手指,钻心的疼让人皱眉,稍作休息又继续。工间休息,我们会去涝河岸边洗脸。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小石块,凉丝丝的触感顺着指尖往上蹿,砸石子的疲惫感似被冲掉一半。也有同学捡扁石打水漂,石子贴着水面跳跃,激起一串水花,引得众人围着喊“再跳一个”。滩上的锤声暂歇,满是少年的欢笑声。
最难忘的是傍晚收工。夕阳把腊家滩染成暖黄色,我们的影子被拉得老长,身后整齐的石子堆像小小的山包。扛着锤子往回走,脚步比来时沉重,可没人抱怨——我们都知道,这些石子要用来修渭河大坝,护着下游的庄稼。晚风里,还能听见其他队伍赶工的锤声,叮叮当当的,像在为河滩唱歌。
离开水磨头村后,老水磨的“吱呀”声、玉米糁的焦香、村民递来的热水,还有夜里数石子的模样,总在我心头萦绕。砸石子的累是真的,可村子的暖,也像涝河水般渗进心里,成了往后想起便觉踏实的回忆。
后来我参军入伍,离开故乡,走过许多地方,见过更大的河滩、更重的锤子,却始终忘不了腊家滩的时光。不是因为累,是那时的阳光、河水,还有我们攥着锤子的手,都带着愣头愣脑的认真——认真地砸每块石子,认真盼着它们能守护家园,也认真地从青涩少年长成能扛事的大人。
昔日腊家滩,方圆数十里沟壑纵横、荒草丛生、乱石遍地,满是荒凉沧桑;如今变身天桥湖景区,成了生态湿地公园,湖光山色间,仿古拱桥、亭台楼阁错落,引得游人纷至沓来。
清风又起,带着湖水的湿润与草木的清香,没了当年石屑的粗粝。再看天桥湖,波光粼粼中,似乎还能看见当年攥着铁锤的小手,听见清脆的砸石声。那段时光,成了我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让我懂得了劳动的艰辛,也收获了坚韧与团结。五十多年过去了,回忆起那段岁月,眼前总会浮现出那片河滩、那些石头,还有一起奋斗的青涩面孔。
走出景区时,我回头望去:暮色中的天桥湖,像块被时光擦亮的玉,安静地卧在涝河故道上。原来,有些地方的变迁,从不是遗忘过去,而是把曾经的故事藏进每一缕风、每一片波光里——让前来的游人,既能看见眼前的美景,也能触碰到岁月里的温软。

(图由AI生成)
秋日午后,清风携着几分爽意掠过涝河故道,我们驱车抵达了鄠邑天桥湖景区。刚停稳车,一汪映着云影的湖水便撞入眼帘——这里早已不是记忆里乱石裸露的腊家滩了,而是像一块被风吹皱的蓝绸,静静地铺展在河道之上。
沿着入口的石板路往里走,成片的芦苇荡率先映入眼帘。细长的芦苇秆顶着蓬松的白絮,风过之处轻轻摇晃,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下,在地面织就细碎的光斑。偶有麻雀从芦苇丛中蹿出,翅膀的扑棱声混着不远处的水声,为秋日的静谧添了几分灵动。
往前便是木栈道,踩上去能听见轻微的“咯吱”声,顺着栈道走到湖对岸,几座临水凉亭坐落于此。亭中已有不少游人歇脚,我寻了张石凳坐下,石桌上还留着些许余温。望着湖面上的粼粼波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此砸石子的场景忽然在脑海里浮现,腊家滩的锤声似又在耳边回响。
犹记那时,时代浪潮翻涌,就读于户县二中高中部的我们,接到“学工学农”的通知——去腊家滩砸石子。报到当天,穿着粗布补丁褂子的我们,背着破棉被,攥着小铁锤,在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这片滩涂。
我们的住处设在附近的水磨头村。村头老水磨的轮轴裹着厚青苔,白天“吱呀”转动,夜里便成了认路的记号:顺着涝河水声走,望见黑黢黢的磨盘轮廓,就知道快到住处了。住的是村民腾让的旧瓦房,土坯墙缝里塞着麦秸秆,屋顶瓦片偶有漏雨,下雨时屋里得摆上搪瓷盆接水,“滴答”声混着雨声,倒成了特别的催眠曲。几个人挤在楼上,身下垫着麦草,夜里翻身能听见楼板“咯吱”响,可白天砸石子累得胳膊酸痛,沾着铺盖便睡得香甜,连梦都裹着石屑。
清晨无需闹钟,村里公鸡一叫,我们便起身。房东大娘起得更早,灶房烟囱先冒起烟,等我们洗漱完,锅里的玉米糁已熬得黏糊、飘着焦香。她常往我们碗里多舀一勺:“娃娃们砸石子费力气,得多吃些。”粗瓷碗里的糁子就着浆水菜,吃得人浑身暖和,扛着锤子往腊家滩走时,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傍晚收工回村,是一天中最松快的时刻。裤脚沾着的石屑,走在土路上蹭出“沙沙”声。路过村口老槐树,纳凉的村民见了,便打招呼:“学生娃娃们,今天砸了多少?”我们晃着酸胀的胳膊笑,他们就指着菜园子说:“缺菜了就来摘!”有回同学砸石子伤了手,村医提着药箱就来,酒精擦得人咧嘴,他却絮絮叮嘱:“下次握锤轻点,别磨出泡,把手护好。”
腊家滩昔日的模样,闭上眼便能想起:涝河水刚退,滩上的石头露着半截,有的沾着湿泥,有的泛着水痕,像撒了一地没睡醒的青灰疙瘩。老师把我们分了组:“石子要砸到鸡蛋大小,砌进渭河大坝。”话音刚落,铁锤“叮叮当当”的声响便在滩上响起。
起初我们觉得新鲜,举着锤子往石头上敲,迸裂的石渣溅到裤脚上。没半晌,胳膊就酸得像灌了铅,虎口也震得发麻。有同学偷偷换手,被老师看见,笑着说:“左手练熟了,将来也是门本事。”日头升到头顶,汗珠顺着额角滴在石头上,“嗖”地一下就没了影。蹲在石堆里啃干粮,从家里带来的馒头就着咸萝卜条,嚼得出麦香,连河滩上的土腥味都觉得亲切。
清晨,天边刚泛出鱼肚白,我们便排着略显凌乱的队伍往腊家滩走去,乡间小路上满是欢声笑语。可抵达后,眼前的景象让大家静了下来:这片被涝河冲击的滩涂,水大时溢水,枯水时乱石裸露,日光下的石头透着冷峻,远处河水潺潺,似在诉说着岁月。
我们分组协作,有人挑石,有人砸石。烈日下,汗水不停地滑落,滴在石头上瞬间蒸发。每块石子都要反复敲打才能达标,偶尔被锤子砸到手指,钻心的疼让人皱眉,稍作休息又继续。工间休息,我们会去涝河岸边洗脸。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小石块,凉丝丝的触感顺着指尖往上蹿,砸石子的疲惫感似被冲掉一半。也有同学捡扁石打水漂,石子贴着水面跳跃,激起一串水花,引得众人围着喊“再跳一个”。滩上的锤声暂歇,满是少年的欢笑声。
最难忘的是傍晚收工。夕阳把腊家滩染成暖黄色,我们的影子被拉得老长,身后整齐的石子堆像小小的山包。扛着锤子往回走,脚步比来时沉重,可没人抱怨——我们都知道,这些石子要用来修渭河大坝,护着下游的庄稼。晚风里,还能听见其他队伍赶工的锤声,叮叮当当的,像在为河滩唱歌。
离开水磨头村后,老水磨的“吱呀”声、玉米糁的焦香、村民递来的热水,还有夜里数石子的模样,总在我心头萦绕。砸石子的累是真的,可村子的暖,也像涝河水般渗进心里,成了往后想起便觉踏实的回忆。
后来我参军入伍,离开故乡,走过许多地方,见过更大的河滩、更重的锤子,却始终忘不了腊家滩的时光。不是因为累,是那时的阳光、河水,还有我们攥着锤子的手,都带着愣头愣脑的认真——认真地砸每块石子,认真盼着它们能守护家园,也认真地从青涩少年长成能扛事的大人。
昔日腊家滩,方圆数十里沟壑纵横、荒草丛生、乱石遍地,满是荒凉沧桑;如今变身天桥湖景区,成了生态湿地公园,湖光山色间,仿古拱桥、亭台楼阁错落,引得游人纷至沓来。
清风又起,带着湖水的湿润与草木的清香,没了当年石屑的粗粝。再看天桥湖,波光粼粼中,似乎还能看见当年攥着铁锤的小手,听见清脆的砸石声。那段时光,成了我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让我懂得了劳动的艰辛,也收获了坚韧与团结。五十多年过去了,回忆起那段岁月,眼前总会浮现出那片河滩、那些石头,还有一起奋斗的青涩面孔。
走出景区时,我回头望去:暮色中的天桥湖,像块被时光擦亮的玉,安静地卧在涝河故道上。原来,有些地方的变迁,从不是遗忘过去,而是把曾经的故事藏进每一缕风、每一片波光里——让前来的游人,既能看见眼前的美景,也能触碰到岁月里的温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