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交还给历史
2025年08月28日
字数:1857
■高建群
历史没有真相。那些史学家们言之凿凿地为我们所提供的历史记录、碑刻文化,大约只有三分之一是真实的,而另外的、大约剩下的三分之一是谬误,三分之一则是有意而为之的粉饰。所以,前人以感喟的口吻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但是人类有好奇心,据说这种好奇心是天生的,是人类初民时期就有的。人类有好奇心,他总想对任何事情,都探个究竟,而当向历史的深处瞭望时,这个探究有个诗意的字眼称呼,叫“钩沉”。
于夫先生大约不能免俗。他大约从上学时期开始(浙江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就突然对中国二十四史中,由明入清这一段历史产生浓厚兴趣。而我常想,冲冠一怒为红颜,大约,吴三桂的故事、陈圆圆的故事,最令他痴迷。后来,十年磨一剑,终于把一本60多万字的大书奉献给了社会,把他对这一段起承转合的民族史的思考和诠释贡献给了社会。
这种写作形式,我们的古人叫它“演义”,也就是说是小说。那是个人化的历史诠释,或者个人视角下的历史诠释。我在这里着重想强调的是,这种有野史性质的演绎或小说,较之正史,似乎更见其真,更见其具有艺术性和广泛的社会性。比如,《三国演义》较之《三国志》,《西游记》较之《大唐西域记》,影响力更见其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艺术家的一根魔杖,点石成金,于是乎变戏法一般,活灵活现的人物,大起大落的故事,令人伸手可触的时代气氛,一齐奔至阅读者的眼底。而这类题材,所有的那些生发出的东西,都必须有一个牢固的、清晰的、精确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是钉子。所以正如法国作家亚历山大·仲马所说:历史是什么?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
副书名就很有意思,《冲冠一怒为红颜》,写的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明清之际,朝代更替,历史转折,好一个多事之秋!大明王朝自万历以降,江河日下,民不聊生,尤其是末代皇帝崇祯上台后,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作乱,关外有满洲八旗虎视眈眈,一场逐鹿中原的大戏开锣。战火纷飞,纵横捭阖,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上演,怎一个“乱”字了得!
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努尔哈赤起兵,皇太极建立大清,多尔衮入主北京,陕北农民起义,张献忠焚烧皇陵,崇祯帝煤山自尽,李自成兵败九江,永历帝夜奔缅甸,吴三桂云贵称王,纷繁复杂的民族纠葛,变幻莫测的敌我态势,不但叙述周详,而且引人入胜。全书史实、人物、时间、地点,都十分真实,绝无“戏说”、随意编造之嫌。对这些历史的记载,作者予以充分尊重。置身书中,仿佛听到了生死相拼的呐喊,仿佛看到了宫廷深处的党争。
明清之交,是一个历史大变动时期,瞬息万变,波诡云谲,正史中往往语焉不详,留下了不少千古之谜。如皇太极即位之谜、孝庄太后下嫁之谜、李自成生死之谜、陈圆圆失踪之谜等。作者旁征博引,深刻分析,对这些历史之谜一一做出了自己的独到解释。虽然不能说这就是定论,也不可能有人能做出定论,但作者另辟蹊径,苦心挖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是可以说的。
书中对战争的描写有很多处,绘声绘影,精彩纷呈,亦有其独到之处。如明朝三大征、援朝之战、萨尔浒之战、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血战山海关、磨盘山之战、长岳之战等。战争是历史的继续,战争改变了力量对比,战争改变了历史,如是而已。
人物是一本书的灵魂。书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有数百人之多,刻画这些人物的分寸是很难把握的,纵观全书,作者在对人物的描写上是下了一定功夫的,字里行间对不同的人物有着明显的褒贬之分。如对民族英雄熊廷弼、卢象升、袁崇焕,作者对他们的冤屈而死,表达出极大的同情,同时,也对导致他们身怀忠义、报国无门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而对于醉生梦死的福王、无恶不作的魏忠贤、客氏干政,作者对他们的种种恶行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将这些家伙绑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至于性格具有多面性的吴三桂、李自成等人,作者既没有将贴着“汉奸”标签的吴三桂写得一无是处,也没有将民族英雄李自成过度美化。作者所写的,就是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将历史重新交还给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与一般小说不同,作者有意在书中加入了一些评说,画龙点睛式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传统话本小说的一以贯之的做法。如对于一些人津津乐道的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一事,作者就持否定的态度。一是失之于操之过急,二是陷百姓于水火。如果能接受群臣的建议,待吴三桂死后再行削藩,那就会平稳得多。此外,明军在战争中曾经大量使用了炸药和火铳、火炮,甚至购买西方先进的红夷大炮(红衣大炮)。而到了清朝,清军基本上使用的是冷兵器,这种历史的倒退,加上闭关锁国,使得中国积贫积弱,沦为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每一个怀着中国梦的中国人无不扼腕叹息。
历史没有真相。那些史学家们言之凿凿地为我们所提供的历史记录、碑刻文化,大约只有三分之一是真实的,而另外的、大约剩下的三分之一是谬误,三分之一则是有意而为之的粉饰。所以,前人以感喟的口吻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但是人类有好奇心,据说这种好奇心是天生的,是人类初民时期就有的。人类有好奇心,他总想对任何事情,都探个究竟,而当向历史的深处瞭望时,这个探究有个诗意的字眼称呼,叫“钩沉”。
于夫先生大约不能免俗。他大约从上学时期开始(浙江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就突然对中国二十四史中,由明入清这一段历史产生浓厚兴趣。而我常想,冲冠一怒为红颜,大约,吴三桂的故事、陈圆圆的故事,最令他痴迷。后来,十年磨一剑,终于把一本60多万字的大书奉献给了社会,把他对这一段起承转合的民族史的思考和诠释贡献给了社会。
这种写作形式,我们的古人叫它“演义”,也就是说是小说。那是个人化的历史诠释,或者个人视角下的历史诠释。我在这里着重想强调的是,这种有野史性质的演绎或小说,较之正史,似乎更见其真,更见其具有艺术性和广泛的社会性。比如,《三国演义》较之《三国志》,《西游记》较之《大唐西域记》,影响力更见其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艺术家的一根魔杖,点石成金,于是乎变戏法一般,活灵活现的人物,大起大落的故事,令人伸手可触的时代气氛,一齐奔至阅读者的眼底。而这类题材,所有的那些生发出的东西,都必须有一个牢固的、清晰的、精确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是钉子。所以正如法国作家亚历山大·仲马所说:历史是什么?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
副书名就很有意思,《冲冠一怒为红颜》,写的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明清之际,朝代更替,历史转折,好一个多事之秋!大明王朝自万历以降,江河日下,民不聊生,尤其是末代皇帝崇祯上台后,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作乱,关外有满洲八旗虎视眈眈,一场逐鹿中原的大戏开锣。战火纷飞,纵横捭阖,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上演,怎一个“乱”字了得!
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努尔哈赤起兵,皇太极建立大清,多尔衮入主北京,陕北农民起义,张献忠焚烧皇陵,崇祯帝煤山自尽,李自成兵败九江,永历帝夜奔缅甸,吴三桂云贵称王,纷繁复杂的民族纠葛,变幻莫测的敌我态势,不但叙述周详,而且引人入胜。全书史实、人物、时间、地点,都十分真实,绝无“戏说”、随意编造之嫌。对这些历史的记载,作者予以充分尊重。置身书中,仿佛听到了生死相拼的呐喊,仿佛看到了宫廷深处的党争。
明清之交,是一个历史大变动时期,瞬息万变,波诡云谲,正史中往往语焉不详,留下了不少千古之谜。如皇太极即位之谜、孝庄太后下嫁之谜、李自成生死之谜、陈圆圆失踪之谜等。作者旁征博引,深刻分析,对这些历史之谜一一做出了自己的独到解释。虽然不能说这就是定论,也不可能有人能做出定论,但作者另辟蹊径,苦心挖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是可以说的。
书中对战争的描写有很多处,绘声绘影,精彩纷呈,亦有其独到之处。如明朝三大征、援朝之战、萨尔浒之战、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血战山海关、磨盘山之战、长岳之战等。战争是历史的继续,战争改变了力量对比,战争改变了历史,如是而已。
人物是一本书的灵魂。书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有数百人之多,刻画这些人物的分寸是很难把握的,纵观全书,作者在对人物的描写上是下了一定功夫的,字里行间对不同的人物有着明显的褒贬之分。如对民族英雄熊廷弼、卢象升、袁崇焕,作者对他们的冤屈而死,表达出极大的同情,同时,也对导致他们身怀忠义、报国无门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而对于醉生梦死的福王、无恶不作的魏忠贤、客氏干政,作者对他们的种种恶行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将这些家伙绑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至于性格具有多面性的吴三桂、李自成等人,作者既没有将贴着“汉奸”标签的吴三桂写得一无是处,也没有将民族英雄李自成过度美化。作者所写的,就是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将历史重新交还给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与一般小说不同,作者有意在书中加入了一些评说,画龙点睛式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传统话本小说的一以贯之的做法。如对于一些人津津乐道的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一事,作者就持否定的态度。一是失之于操之过急,二是陷百姓于水火。如果能接受群臣的建议,待吴三桂死后再行削藩,那就会平稳得多。此外,明军在战争中曾经大量使用了炸药和火铳、火炮,甚至购买西方先进的红夷大炮(红衣大炮)。而到了清朝,清军基本上使用的是冷兵器,这种历史的倒退,加上闭关锁国,使得中国积贫积弱,沦为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每一个怀着中国梦的中国人无不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