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一座产业之城加速崛起
2025年08月22日
字数:2006
■记者 徐龙
陕西有色科创区启动建设,3个新材料产业项目签约入驻;西安万洋众创城一期首开区加速推进,一期二批次正式开建;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智能化生产线即将投产……从“三个带”到“二次创业”,从“工业立城”到“产业强城”,从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到产能释放驱动增长,让我们通过具体项目,解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产业换挡升级之路。
项目领跑 筑牢发展硬支撑
产业起势,领跑渭河北岸。
近年来,秦汉新城以打造“贯穿南北的战新产业带、横跨东西的渭河现代服务业聚集带、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为抓手,坚持“产业立城”不动摇,推动一批战略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落地,3年累计引进重大项目59个,总投资达640亿元。
总投资50亿元的国家能源集团西北能源创新发展基地,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注入了新动能。总投资50亿元的西安万洋众创城,针对数字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进行延链补链强链。陕西有色科创区的创建,对于推动秦汉新城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秦汉新城已初步形成龙头项目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园区化布局、战新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大力引进项目的同时,秦汉新城建立了“一企业一专班”点对点服务机制,开通了政务、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实施梯度化精准培育。今年8月初,陕西省发布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辖区内的陕西迪泰克、凝远新材等5家企业入选,彰显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在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秦汉新城充分发挥“政银企”对接作用,帮助企业获取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构建全流程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提供了坚实支撑。
四大赛道 激活发展新动能
如何锻造经济发展主引擎?秦汉新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文化旅游等4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2024年底,新能源汽车链主企业生产基地落户秦汉新城,获得社会各界持续关注。随着数控精密机械研发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多个项目入驻西咸新区·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主函数、安程合创、荣信机电、汇能制造、佑驾智行等企业遍地开花,秦汉新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链加速形成。
在新材料新能源方面,陕西有色科创区将成为陕西有色布局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的新主场。迪泰克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全球第三个可以产业化生产、销售探测器级碲锌镉晶体和相关探测器产品及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此外,研发生产高纯度石英坩埚的西安圣宝鸿,在电子功能陶瓷材料领域技术领先的陕西华星电子……一批潜力大、活力足、专而精的高成长性企业,正在多个行业领域大放光彩。
作为秦创原总窗口十大特色产业园之一的西咸新区·秦汉大健康产业园正在建立从研发、小试、中试、场景应用到量产的配套金融、人才、会展等全方位服务体系,构建起极具吸引力的产业承载平台。截至目前,秦汉新城已集聚空军军医大学医教研综合体、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秦创原·秦汉医工产业园等多个大健康领域重点项目和500余家大健康领域企业。其中,重点产业链企业1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产业集群渐成规模。
随着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惊艳亮相,秦汉新城主导产业文化旅游更具吸引力。目前,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大秦文明园已建成开放,秦咸阳宫宫殿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和文商旅业态集合体、文化旅游集散地等服务配套建设正有序推进。际华冰雪·西安冰雪中心、张裕瑞那城堡酒庄、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秦汉国际马术中心、西部国际短视频基地等项目相互呼应,秦汉文旅整体规划、点状突破、横向拓展、串珠成链的发展目标初具规模。
配套完善 提升城市吸引力
城市,无城难成市,无市则不城。
今年以来,秦汉新城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全力打造“唯美生态、品质低密、宜人生活”的城市新界面。
渭北片区的西部国际短视频基地、理想城·池岛、铂樾万境中心、奥卡广场、白玉兰酒店、奥卡湖滨会所酒店等项目加快实施。塬北片区的秦汉樾园(二期)、周陵片区的希尔顿欢朋酒店等项目也加速推进。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是宜居宜业的重要指标。清华附中+西咸新区秦汉中学,陕师大附小+西咸新区秦汉三校、四校,西安市第一中学+渭柳中学,西安市新城区后宰门小学+秦汉小学……秦汉学子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
医疗资源方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已全面开诊,空军第九八六医院将搬迁至此,秦汉三院住院楼项目有序推进,渭河南岸的西安市儿童医院经开院区、西安市红会医院(北院区)等机构,亦成为辐射秦汉新城的优质医疗资源。
交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地铁14号线、福银高速、机场高速、马泾高速和正阳大桥、渭河横桥等多条跨渭通道建成通车,明光路跨渭河大桥等项目加速推进,连接渭河南北的交通网络正成为激活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脉络”。
从项目落地到产业集聚,从空间规划到园区建设,从配套完善到城市能级提升,秦汉新城“人产城文景”融合共生裂变以及“工业立城,产业强城”发展战略,正在这片热土上“抽穗结果”。
陕西有色科创区启动建设,3个新材料产业项目签约入驻;西安万洋众创城一期首开区加速推进,一期二批次正式开建;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智能化生产线即将投产……从“三个带”到“二次创业”,从“工业立城”到“产业强城”,从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到产能释放驱动增长,让我们通过具体项目,解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产业换挡升级之路。
项目领跑 筑牢发展硬支撑
产业起势,领跑渭河北岸。
近年来,秦汉新城以打造“贯穿南北的战新产业带、横跨东西的渭河现代服务业聚集带、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为抓手,坚持“产业立城”不动摇,推动一批战略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落地,3年累计引进重大项目59个,总投资达640亿元。
总投资50亿元的国家能源集团西北能源创新发展基地,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注入了新动能。总投资50亿元的西安万洋众创城,针对数字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进行延链补链强链。陕西有色科创区的创建,对于推动秦汉新城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秦汉新城已初步形成龙头项目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园区化布局、战新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大力引进项目的同时,秦汉新城建立了“一企业一专班”点对点服务机制,开通了政务、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实施梯度化精准培育。今年8月初,陕西省发布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辖区内的陕西迪泰克、凝远新材等5家企业入选,彰显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在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秦汉新城充分发挥“政银企”对接作用,帮助企业获取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构建全流程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提供了坚实支撑。
四大赛道 激活发展新动能
如何锻造经济发展主引擎?秦汉新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文化旅游等4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2024年底,新能源汽车链主企业生产基地落户秦汉新城,获得社会各界持续关注。随着数控精密机械研发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多个项目入驻西咸新区·秦汉自动驾驶产业园,主函数、安程合创、荣信机电、汇能制造、佑驾智行等企业遍地开花,秦汉新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链加速形成。
在新材料新能源方面,陕西有色科创区将成为陕西有色布局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的新主场。迪泰克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全球第三个可以产业化生产、销售探测器级碲锌镉晶体和相关探测器产品及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此外,研发生产高纯度石英坩埚的西安圣宝鸿,在电子功能陶瓷材料领域技术领先的陕西华星电子……一批潜力大、活力足、专而精的高成长性企业,正在多个行业领域大放光彩。
作为秦创原总窗口十大特色产业园之一的西咸新区·秦汉大健康产业园正在建立从研发、小试、中试、场景应用到量产的配套金融、人才、会展等全方位服务体系,构建起极具吸引力的产业承载平台。截至目前,秦汉新城已集聚空军军医大学医教研综合体、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秦创原·秦汉医工产业园等多个大健康领域重点项目和500余家大健康领域企业。其中,重点产业链企业1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产业集群渐成规模。
随着秦咸阳城咸阳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惊艳亮相,秦汉新城主导产业文化旅游更具吸引力。目前,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大秦文明园已建成开放,秦咸阳宫宫殿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和文商旅业态集合体、文化旅游集散地等服务配套建设正有序推进。际华冰雪·西安冰雪中心、张裕瑞那城堡酒庄、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秦汉国际马术中心、西部国际短视频基地等项目相互呼应,秦汉文旅整体规划、点状突破、横向拓展、串珠成链的发展目标初具规模。
配套完善 提升城市吸引力
城市,无城难成市,无市则不城。
今年以来,秦汉新城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全力打造“唯美生态、品质低密、宜人生活”的城市新界面。
渭北片区的西部国际短视频基地、理想城·池岛、铂樾万境中心、奥卡广场、白玉兰酒店、奥卡湖滨会所酒店等项目加快实施。塬北片区的秦汉樾园(二期)、周陵片区的希尔顿欢朋酒店等项目也加速推进。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是宜居宜业的重要指标。清华附中+西咸新区秦汉中学,陕师大附小+西咸新区秦汉三校、四校,西安市第一中学+渭柳中学,西安市新城区后宰门小学+秦汉小学……秦汉学子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
医疗资源方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已全面开诊,空军第九八六医院将搬迁至此,秦汉三院住院楼项目有序推进,渭河南岸的西安市儿童医院经开院区、西安市红会医院(北院区)等机构,亦成为辐射秦汉新城的优质医疗资源。
交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地铁14号线、福银高速、机场高速、马泾高速和正阳大桥、渭河横桥等多条跨渭通道建成通车,明光路跨渭河大桥等项目加速推进,连接渭河南北的交通网络正成为激活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脉络”。
从项目落地到产业集聚,从空间规划到园区建设,从配套完善到城市能级提升,秦汉新城“人产城文景”融合共生裂变以及“工业立城,产业强城”发展战略,正在这片热土上“抽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