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的姿势
2025年08月21日
字数:1687
■袁国燕
我朝圣般地站在一棵龙头松前,与它久久对视。
这是位于蓝田县灞源镇青坪村旷野的一棵千年古松。此刻,它以一尊鬼斧神工般的根雕形式呈现在我面前——巨大黝黑的主干在地面蜿蜒盘踞,起伏舞动的树干上,无数繁密、遒劲的枝丫盘枝错节地缠绕招展着、飞舞奔腾着。一眼看去,宛若一条昂头远望的卧龙,虬角、龙须、眼睛,皆可意会。
绕到气势磅礴的丛根背后,看见两枝从龙下颌蔓延而来的枝丫,竟然沿着坡地向下伸,一直探到河边啜饮,似乎能发出“滋滋”的汲水声。
更让我惊奇的是,如此巨大的一棵古树,不长在山里、不生在林间,兀自孤零零地肃立于旷野之中,与天地神灵会意。寂寂千年,它见证了多少朝代更迭、生离死别,经历了多少风雨咆哮、雷电摧残!
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阵痛里,它仰望天空,默默修炼,直至以2000多岁的高龄忽然坠地,把一切恒久成为年轮的经本、龙身的标本。
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原来,死亡也是一种美、一种新生,如凤凰浴火、佛祖涅槃。
树前立着石碑,书法家杜中信题写有“龙头松”三个字,蓝田王立哲以楷体书写龙头松的生平盛事。仔细查阅碑文,才知道这棵树的身世和功劳——相传大禹治水时,为治理洪灾栽下此树。
西汉末年,刘秀躲避王莽追兵,一路逃至青岗坪,发现了这棵枝繁叶茂的松树。他立即爬上去,藏在一股歪斜到悬崖边的枝杈间,躲过了王莽的追兵。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念及此树的救命之恩,特封它为“龙松”。
也许,正因了刘秀龙恩的护佑、灞源水的滋养,因了岁月磨砺的沧桑,这棵龙头松得以优雅别世,尸身匍匐成一道奇观,以龙的姿势,定格了精神的不朽。
我想,这棵古树如果还活着,脖子上一定会戴着一条古树名木的“项链”,上面有这样的文字——树种:油松;树龄:2000年;编号:001。
此刻,龙头松依然沉默着,我贪婪地嗅着它散发的远古气息。它是物种中的树,是村里人眼中的神,是游客眼中的画,又何尝不是一部中华史书呢?它的每一个年轮、每一根枝丫的褶皱里,都写满了中国故事。
龙头松相传由大禹所栽,注定了它生来就是为人类分担苦难的。它帮助人类于洪水之中,不仅建立了第一个王朝,还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大门。它救帝王刘秀免于追杀之祸,才使他在位33年,开辟了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陪同的村主任指着一处主枝分叉对我说:“这儿原来凹进去一个臼窝,就像洗脸盆子,四季聚水。村里谁生了病,取此水熬药,有特效。遇久旱,德高望重的老者会把臼窝里的水撩起,洒到地上,老天爷准会送来一场雨。每年的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村民们都会络绎不绝地跪在树下许愿、放炮、挂红。”
我没有见过龙头松披红挂彩、笼盖四野的蓬勃和风光,却深深折服于它涅槃的姿势。无论是寂寂无闻地生长,还是成为帝王赐名的“龙松”被百姓供奉,它虽宠辱不惊,却惊艳了时光。
盛年的龙头松,见证了诗人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悲壮缱绻与“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忠心耿耿。龙头松知道,当年遭贬的韩愈从自己眼前经过时,虽然天气寒意凛然,但他的心中寒意不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浩然正气,被龙头松记在汁液里。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龙头松静默在一隅远远欣赏着,它知道玉的高洁和寂寞,也欣赏李商隐那高旷皓净而怅惘深幽的百般况味。一首《锦瑟》,解不透、道不尽,意阑珊、情繁复,只有与玉山遥遥相望的龙头松最懂。
龙头松守卫着蓝关古道,亲历了明清时期古道上川流不息的热闹繁华。客栈、饭馆、商铺及平坦的地势,让脚夫和骡马队流连忘返,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客商干脆在此落脚,郝姓、洪姓、邹性等家族陆续聚集。龙头松看着他们修筑屋舍、耕作土地,并安居乐业。
龙头松不仅目睹了青坪村的满目青翠,更感受过那一团燃烧的红色焰火。陈家院、方家院、后坪村以及“红军墓”的故事,都刻进了龙头松的年轮里……
历史的光标静止在了公元1985年。龙头松借着人间的一场香火,燃尽满枝荣华,抖落一身故事,用2000年的修行,把躯体涅槃成中华民族的图腾。
站在龙头松前,我已分不清这是古树的尸体,还是历史的身体。在世人心中,这棵龙头松的生与死,只是叶茂与叶落的区别罢了。我想,南北朝时庾信作《枯树赋》时,之所以有“鸟剥虫穿”“羁旅无归”的感伤,一定是没有见过这棵涅槃的树。
我朝圣般地站在一棵龙头松前,与它久久对视。
这是位于蓝田县灞源镇青坪村旷野的一棵千年古松。此刻,它以一尊鬼斧神工般的根雕形式呈现在我面前——巨大黝黑的主干在地面蜿蜒盘踞,起伏舞动的树干上,无数繁密、遒劲的枝丫盘枝错节地缠绕招展着、飞舞奔腾着。一眼看去,宛若一条昂头远望的卧龙,虬角、龙须、眼睛,皆可意会。
绕到气势磅礴的丛根背后,看见两枝从龙下颌蔓延而来的枝丫,竟然沿着坡地向下伸,一直探到河边啜饮,似乎能发出“滋滋”的汲水声。
更让我惊奇的是,如此巨大的一棵古树,不长在山里、不生在林间,兀自孤零零地肃立于旷野之中,与天地神灵会意。寂寂千年,它见证了多少朝代更迭、生离死别,经历了多少风雨咆哮、雷电摧残!
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阵痛里,它仰望天空,默默修炼,直至以2000多岁的高龄忽然坠地,把一切恒久成为年轮的经本、龙身的标本。
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原来,死亡也是一种美、一种新生,如凤凰浴火、佛祖涅槃。
树前立着石碑,书法家杜中信题写有“龙头松”三个字,蓝田王立哲以楷体书写龙头松的生平盛事。仔细查阅碑文,才知道这棵树的身世和功劳——相传大禹治水时,为治理洪灾栽下此树。
西汉末年,刘秀躲避王莽追兵,一路逃至青岗坪,发现了这棵枝繁叶茂的松树。他立即爬上去,藏在一股歪斜到悬崖边的枝杈间,躲过了王莽的追兵。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念及此树的救命之恩,特封它为“龙松”。
也许,正因了刘秀龙恩的护佑、灞源水的滋养,因了岁月磨砺的沧桑,这棵龙头松得以优雅别世,尸身匍匐成一道奇观,以龙的姿势,定格了精神的不朽。
我想,这棵古树如果还活着,脖子上一定会戴着一条古树名木的“项链”,上面有这样的文字——树种:油松;树龄:2000年;编号:001。
此刻,龙头松依然沉默着,我贪婪地嗅着它散发的远古气息。它是物种中的树,是村里人眼中的神,是游客眼中的画,又何尝不是一部中华史书呢?它的每一个年轮、每一根枝丫的褶皱里,都写满了中国故事。
龙头松相传由大禹所栽,注定了它生来就是为人类分担苦难的。它帮助人类于洪水之中,不仅建立了第一个王朝,还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大门。它救帝王刘秀免于追杀之祸,才使他在位33年,开辟了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陪同的村主任指着一处主枝分叉对我说:“这儿原来凹进去一个臼窝,就像洗脸盆子,四季聚水。村里谁生了病,取此水熬药,有特效。遇久旱,德高望重的老者会把臼窝里的水撩起,洒到地上,老天爷准会送来一场雨。每年的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村民们都会络绎不绝地跪在树下许愿、放炮、挂红。”
我没有见过龙头松披红挂彩、笼盖四野的蓬勃和风光,却深深折服于它涅槃的姿势。无论是寂寂无闻地生长,还是成为帝王赐名的“龙松”被百姓供奉,它虽宠辱不惊,却惊艳了时光。
盛年的龙头松,见证了诗人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悲壮缱绻与“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忠心耿耿。龙头松知道,当年遭贬的韩愈从自己眼前经过时,虽然天气寒意凛然,但他的心中寒意不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浩然正气,被龙头松记在汁液里。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龙头松静默在一隅远远欣赏着,它知道玉的高洁和寂寞,也欣赏李商隐那高旷皓净而怅惘深幽的百般况味。一首《锦瑟》,解不透、道不尽,意阑珊、情繁复,只有与玉山遥遥相望的龙头松最懂。
龙头松守卫着蓝关古道,亲历了明清时期古道上川流不息的热闹繁华。客栈、饭馆、商铺及平坦的地势,让脚夫和骡马队流连忘返,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客商干脆在此落脚,郝姓、洪姓、邹性等家族陆续聚集。龙头松看着他们修筑屋舍、耕作土地,并安居乐业。
龙头松不仅目睹了青坪村的满目青翠,更感受过那一团燃烧的红色焰火。陈家院、方家院、后坪村以及“红军墓”的故事,都刻进了龙头松的年轮里……
历史的光标静止在了公元1985年。龙头松借着人间的一场香火,燃尽满枝荣华,抖落一身故事,用2000年的修行,把躯体涅槃成中华民族的图腾。
站在龙头松前,我已分不清这是古树的尸体,还是历史的身体。在世人心中,这棵龙头松的生与死,只是叶茂与叶落的区别罢了。我想,南北朝时庾信作《枯树赋》时,之所以有“鸟剥虫穿”“羁旅无归”的感伤,一定是没有见过这棵涅槃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