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2025年08月20日 字数:4255
  ■孟改正
  文化是民族与国家的灵魂、根脉与精神标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镌刻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纹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体现,它承载着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传承、礼仪习俗、道德规范、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价值。另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伦理规范、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哲学思维、生存智慧等,是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在当下新文科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与课程思政深化推进的多维背景下,在坚定文化自信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双重驱动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努力发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在人才培养中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地方高校肩负着服务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责任。以宝鸡文理学院文传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最新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基于基础教育发展的师资需求,立足宝鸡,服务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培养目标。目标内涵中的“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深厚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情怀”;毕业要求中的“热爱党、热爱祖国,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毕业要求“综合育人”指标中的“汲取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元素,进行综合育人”等均明确弘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传统文化,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切实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环节,加强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呢?以下就实践的路径与方法作一些探索与思考。
  首先,发掘与整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其思政价值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基础。宝鸡文理学院是宝鸡地区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高等学校,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作为周秦文明的发祥地,宝鸡被冠以“炎帝故里”“《诗经》发祥地”“青铜器之乡”等美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独特,如周秦文化资源、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关学文化资源、三国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承与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学科优势和地域便利。作为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周秦文明中的“家国同构”“礼乐制度”“宗法制度”等包蕴着极其丰厚的思政教育资源;“何尊”等西周早期青铜礼器、周原遗址、东湖、五丈原、灵官峡、大散关、凤翔泥塑、西府秦腔、皮影戏、道情艺术、木版年画、马勺脸谱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中包含的思想、精神以及道德观是涵养当代大学生人文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张载思想与关学文化资源中的“横渠四句”“民胞物与”等核心思想,与几乎同时期的哈吉甫的《福乐智慧》遥相呼应,二者在理念上的一致性神奇地印证了同时期丝绸之路文化带上的中原与西域在文化精神内核上的可通约性,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仁爱思想、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对当代的大学生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五丈原、葫芦峪、三国古栈道、古战场等见证了历史的沧海桑田与风云变迁,三国文化至今具有较高的历史、现实与文化价值。宝鸡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扶眉战役纪念馆、宝成铁路英烈纪念馆、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中包含浓烈深沉的革命精神,它们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的有效载体,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意义和当代价值。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包含着大量鲜活的隐性与显性思政元素,发掘整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实际,适时地、适当地、合理地、科学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并结合时代与学生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这有利于丰富和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当下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为了有效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建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以AI赋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加强二者有机融合的长效机制。
  其次,在课堂教学环节,严格执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合理、科学、有效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本专业最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的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古代汉语”,专业教育选修课程“民间文学”“影视文学”“陕西文学”“陕西地域文化”,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周秦伦理文化概论”“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个性教育课程“文化传承与数字媒体”等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宝鸡地方文化传统形成多维互文关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课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之中。
  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在《诗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发掘文本与地域的关联度,如《诗经》中的《大雅·緜》《大雅·生民》《小雅·巧言》等篇章都与宝鸡有关,文本中所蕴含的君子美德、价值观念、礼仪制度、家国意识等都可以成为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涵养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生动的素材。
  再如在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的家族小说时,可以拓展延伸周秦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其关于家族秩序、家族结构、家族情感与家族伦理等家族文化对现代家族文学创作的影响。讲授茅盾的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时,可以联系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茅盾的西北行旅,尤其是其散文集《见闻杂记》中《“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等三篇与宝鸡相关的散文作品,结合对宝鸡红色文化资源——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中相关茅盾宝鸡之行的图片等资料介绍,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强化思政教育,让学生了解作家对战时宝鸡的叙述,深刻感知作为工业重镇与运输枢纽的宝鸡对抗战胜利的重要贡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平日里的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资源,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学科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与整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合理有效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之中,以学科基础知识传授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传承。
  最后,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索以“诵写讲行”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围绕四维能力提升,知行合一,突破课程教学传统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此模式构建进阶式课程实践教学实训体系,进一步强化地方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诵”以诵读经典为核心,从认知到行动,通过诵读,激活经典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以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环节设置有为期两周的专业实践专周,由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实践教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案例中,学生使用宝鸡地区方言诵读《诗经》。文传院参与和助力“典籍里的宝鸡”千人诵读活动,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诵读经典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经典的文化魅力与情感深度。
  “写”强调把知识转化为主题实践的能力,通过文学创作、学术写作等实训方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学院举办的以宝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为主题的剧本创作活动、周文化话剧展演活动,古代文学教研室举行的“中华传统诗词知识竞赛暨创作征文大赛”,文艺学教研室每年度举办的“‘致敬经典’影评征文活动”,中国现当代教研室举办的“纪念《讲话》征文评选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以创作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为导向,突出文化传承与活动的思政育人目标。
  “讲”突出学生通过演讲、解说等方式对学科知识进行价值传播与跨文化阐释。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参与此类实践活动,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活动中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青铜器博物院为参观者讲述和解读“何尊”等青铜器铭文,使观众理解“宅兹中国”的意涵,将其承载的西周礼乐文明与国家理念相结合,为当代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提供文化价值引领的思想资源,筑牢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
  “行”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现场,通过实地考察、田野调查、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创新能力。如我院师生在周公庙与周原博物馆举行的“周礼文化与中华传统经典‘诵写讲行’”实践教学活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在宝鸡市凤翔区东湖举办的“苏轼文化传承与中华传统经典‘诵写讲行’”实践教学活动,在宝鸡市眉县张载祠举行的“关学精神传承与中华传统经典‘诵写讲行’”实践教学活动,在宝鸡市千阳县燕伋望鲁台举行的“燕伋精神传承与师道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举办的“青铜艺术与审美课程实践”“青铜文化传承与传播”实践教学活动,在宝鸡市凤翔区举办的“品味雍州古韵、传承经典文脉”主题实践活动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的第二课堂。
  通过近年来“诵写讲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实现了汉语言专业本科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升华,从学科理论到社会实践的深度跨越,进一步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与眼界,加强了新时代青年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有效地实现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家国情怀与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地方院校教师要自觉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与利用地方文化的精神富矿,精准对接文化育人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合理转化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和教育内容,通过科学、系统、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浸润到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育人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落实好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孟改正,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本文为陕西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优秀传统文化‘诵写讲行’实践模式探索(项目编号:23BZ057)”成果之一。】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