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
2025年08月20日
字数:2270
■梁玲
感觉那一天过去好多年了,屈指数数,也不过十余年而已。
那一天,应该是周六或周日吧,反正不会是暑假的某一天,因为除了孟子和武老师,我和胡老师已跳出教书匠行业,再也无缘享受那漫长的寒暑假了。
那一天,我们四个人相约去达明湖转转。位于两山之间、省道一侧的达明湖,在甘溪镇境内,距县城约二十分钟车程。那时,通往西安的这一条省道,不可与如今同日而语,弯道多,路面也不时有坑坑洼洼出现。偶尔有大车从身边呼啸着经过,两车四人即刻没入尘烟中。尽管如此,一点儿都不影响我们奔向达明湖的愉悦心情。而且,尘烟落地,扑鼻而入的空气依旧清新,风依旧平和,轻柔地拂过脸颊,留下一丝凉爽和酥痒,眼前依旧山高水长、山清水秀。
那一天,正是初夏时节。此时的山,比春天时好看多了,越来越有看头。不时地,有鸟儿从树林深处飞出,跃上蓝天。它们中多的是黑白两色的长尾巴鸟儿,修长的尾巴在林子上空划过,在枝丫上降落。孟子说是喜鹊。哦,原来它们就是喜鹊,是“喜鹊喳喳进了宅,早报喜,晚报财,晌午饭有人来”的喜鹊。燕子我认识,比喜鹊小一号,喜欢站在单薄的高高的电线上,如在炫技。山色越发往深里酝酿着青绿,灌浆的麦子也散发出细微且盛大的清香。
生在陕南,长在陕南,按说日日所见,对于水的见识算不上少。可是,那一天,看到达明湖的第一眼,我依然感觉看到了一种梦幻的色彩,似乎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湖光山色。清澈的湖水就像镜子的碎片,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七彩的光。岸边,茂密的绿草便是水的镶边,宏阔的秀丽仿佛就是从这里开始,就是在水的浸润推动下朝着湖两边蔓延而去的。武老师和我都被深深感动了,不仅我俩,还有一向不以物喜的孟子和胡老师。于是,一部傻瓜相机蹩脚地记录了我们的达明湖半日游。
胡老师、武老师不仅是孟子昔日的同班同学,还是他几十年不变的好朋友。尤其是胡老师和孟子,尽管个性有异,一个粗犷、豪放、乐天、豁达,一个斯文、雅致、温和、淡定,但有一点相同,即理事不使计、论人不苛求。因此,他们彼此信任、彼此关照,从无嫌隙,这也源于彼此间的知根知底。胡老师走出校门后,即在县城工作,由教师做到了一个局的副局长。而孟子毕业后到了一所农村中学当了数学老师,若干年后才回到县城工作。
我第一次见到胡老师、武老师,是在老家。周末,胡老师和武老师去看孟子。因为孟子供职的学校与我家仅有一墙之隔,也因为我是胡老师的学生,还因为我已经与孟子订婚,出于礼貌,他俩便在孟子的陪同下到了我家。记得我当时惶恐极了,见了他们手足无措。在我看来,不足十八岁,且尚未毕业,就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了终身,实在可耻。所以,我羞于将孟子和我已订婚的事示人。
那一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记不得了,只记得武老师、胡老师待我像长姐、兄长一样亲切、随和。武老师甚至随孟子般称我为“玲”。她说话的声音特别好听,软糯、温和的蜀河方言悦耳悦心,神情、举止温柔、可爱,人又漂亮,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时间长了,我发现她与尚未涉世的我一样善良、单纯,一点儿不世故、不做作。在尔虞我诈的世界里,我们的存在属于很小众的,自然而然地,我把她当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时不时地和孟子一起到她家玩,遇到饭点了,还会自动留下蹭饭。若干年后的今天,回顾此前人生,我感觉自己似乎一直被上天偏爱,父母宠,孟子宠,朋友们也因为我的简单、笨拙、无用而对我照顾有加。
可是,那么好的人,那么好的胡老师竟英年早逝,从此,纯真、善良、温柔、快乐的武老师的眼里再没有了动人的明亮色彩。
当孟子告诉我胡老师生病的消息时,胡老师已经从西安转回旬阳县医院医治了。那段时间,孟子一有时间就去医院陪胡老师,用他一向豁达、乐观的语气和胡老师聊天,却不让我和他同去。我一直不明白是为什么,直到有一天晚上,他让我和他一起去医院,我才知道缘故。那一晚,胡老师一声“梁玲来了”,让我瞬间泪奔。他的声音依旧,可是,躺在床上的他,瘦得变了形,一头浓密的黑发全白了。我不想让胡老师看见我流泪而引起他情绪起伏,便躲进卫生间,捂住嘴巴哭得稀里哗啦。武老师跟进来劝我,却和我哭成一团。尽管我俩都抑制着不哭出声,可哪里能控制得住?想来,一墙之隔的胡老师听得真真切切。
孟子即刻带我回家了。
过了几天,胡老师便离去了,我跟着孟子送了他最后一程。从此,孟子少了一位挚友,我也有了一种本能的恐惧和抵触:我的父亲、母亲,有一天是不是也会踏上人生的归途?所有迎面而来的,是不是都是无法判断优劣好坏的巨大未知?
若干年后的一天,孟子也步其后尘,追随仙逝的亲人去了天国……撕心裂肺的悲与痛之后,是放下了的了然。孟子不是去了,是归去。是的,归去。“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人生下来就是奔向死亡的。死亡,是人最后的家园。生即死,死亦生。犹如佛本道,道亦佛,佛道皆生于物,菩提本无树,何惧生死?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那一天,在远离人烟的湖光山色中,我们行走、看景、拍照、聊天。湖面上荡漾着我和武老师欢快的笑声,而孟子和胡老师这两个壮大的男人,也不时地开怀大笑,笑得眼角打褶,褶子里藏的都是暖意。那一天的达明湖畔,展现出一种至今难忘的生活场景,一种摆脱日常束缚的彻底放松,我们暂时忘却了人生诸多不如意和烦恼,享受到和大自然彻底融入的陶醉。这让我在离开时依依不舍,萌生出于湖岸搭一间茅舍并长居于此的想法,过元人张可久的山居日常:“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那一天,离开时的数度回望,今天想起当日所见,脑子里竟呈现出杨志军《雪山大地》的开篇句子,不过得改成:
向上的路衔接着青绿与蔚蓝,
生命的制高点如此的光亮啊,
爱与太阳跟踪而来,
向他说一声“扎西德勒”。
感觉那一天过去好多年了,屈指数数,也不过十余年而已。
那一天,应该是周六或周日吧,反正不会是暑假的某一天,因为除了孟子和武老师,我和胡老师已跳出教书匠行业,再也无缘享受那漫长的寒暑假了。
那一天,我们四个人相约去达明湖转转。位于两山之间、省道一侧的达明湖,在甘溪镇境内,距县城约二十分钟车程。那时,通往西安的这一条省道,不可与如今同日而语,弯道多,路面也不时有坑坑洼洼出现。偶尔有大车从身边呼啸着经过,两车四人即刻没入尘烟中。尽管如此,一点儿都不影响我们奔向达明湖的愉悦心情。而且,尘烟落地,扑鼻而入的空气依旧清新,风依旧平和,轻柔地拂过脸颊,留下一丝凉爽和酥痒,眼前依旧山高水长、山清水秀。
那一天,正是初夏时节。此时的山,比春天时好看多了,越来越有看头。不时地,有鸟儿从树林深处飞出,跃上蓝天。它们中多的是黑白两色的长尾巴鸟儿,修长的尾巴在林子上空划过,在枝丫上降落。孟子说是喜鹊。哦,原来它们就是喜鹊,是“喜鹊喳喳进了宅,早报喜,晚报财,晌午饭有人来”的喜鹊。燕子我认识,比喜鹊小一号,喜欢站在单薄的高高的电线上,如在炫技。山色越发往深里酝酿着青绿,灌浆的麦子也散发出细微且盛大的清香。
生在陕南,长在陕南,按说日日所见,对于水的见识算不上少。可是,那一天,看到达明湖的第一眼,我依然感觉看到了一种梦幻的色彩,似乎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湖光山色。清澈的湖水就像镜子的碎片,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七彩的光。岸边,茂密的绿草便是水的镶边,宏阔的秀丽仿佛就是从这里开始,就是在水的浸润推动下朝着湖两边蔓延而去的。武老师和我都被深深感动了,不仅我俩,还有一向不以物喜的孟子和胡老师。于是,一部傻瓜相机蹩脚地记录了我们的达明湖半日游。
胡老师、武老师不仅是孟子昔日的同班同学,还是他几十年不变的好朋友。尤其是胡老师和孟子,尽管个性有异,一个粗犷、豪放、乐天、豁达,一个斯文、雅致、温和、淡定,但有一点相同,即理事不使计、论人不苛求。因此,他们彼此信任、彼此关照,从无嫌隙,这也源于彼此间的知根知底。胡老师走出校门后,即在县城工作,由教师做到了一个局的副局长。而孟子毕业后到了一所农村中学当了数学老师,若干年后才回到县城工作。
我第一次见到胡老师、武老师,是在老家。周末,胡老师和武老师去看孟子。因为孟子供职的学校与我家仅有一墙之隔,也因为我是胡老师的学生,还因为我已经与孟子订婚,出于礼貌,他俩便在孟子的陪同下到了我家。记得我当时惶恐极了,见了他们手足无措。在我看来,不足十八岁,且尚未毕业,就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了终身,实在可耻。所以,我羞于将孟子和我已订婚的事示人。
那一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记不得了,只记得武老师、胡老师待我像长姐、兄长一样亲切、随和。武老师甚至随孟子般称我为“玲”。她说话的声音特别好听,软糯、温和的蜀河方言悦耳悦心,神情、举止温柔、可爱,人又漂亮,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时间长了,我发现她与尚未涉世的我一样善良、单纯,一点儿不世故、不做作。在尔虞我诈的世界里,我们的存在属于很小众的,自然而然地,我把她当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时不时地和孟子一起到她家玩,遇到饭点了,还会自动留下蹭饭。若干年后的今天,回顾此前人生,我感觉自己似乎一直被上天偏爱,父母宠,孟子宠,朋友们也因为我的简单、笨拙、无用而对我照顾有加。
可是,那么好的人,那么好的胡老师竟英年早逝,从此,纯真、善良、温柔、快乐的武老师的眼里再没有了动人的明亮色彩。
当孟子告诉我胡老师生病的消息时,胡老师已经从西安转回旬阳县医院医治了。那段时间,孟子一有时间就去医院陪胡老师,用他一向豁达、乐观的语气和胡老师聊天,却不让我和他同去。我一直不明白是为什么,直到有一天晚上,他让我和他一起去医院,我才知道缘故。那一晚,胡老师一声“梁玲来了”,让我瞬间泪奔。他的声音依旧,可是,躺在床上的他,瘦得变了形,一头浓密的黑发全白了。我不想让胡老师看见我流泪而引起他情绪起伏,便躲进卫生间,捂住嘴巴哭得稀里哗啦。武老师跟进来劝我,却和我哭成一团。尽管我俩都抑制着不哭出声,可哪里能控制得住?想来,一墙之隔的胡老师听得真真切切。
孟子即刻带我回家了。
过了几天,胡老师便离去了,我跟着孟子送了他最后一程。从此,孟子少了一位挚友,我也有了一种本能的恐惧和抵触:我的父亲、母亲,有一天是不是也会踏上人生的归途?所有迎面而来的,是不是都是无法判断优劣好坏的巨大未知?
若干年后的一天,孟子也步其后尘,追随仙逝的亲人去了天国……撕心裂肺的悲与痛之后,是放下了的了然。孟子不是去了,是归去。是的,归去。“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人生下来就是奔向死亡的。死亡,是人最后的家园。生即死,死亦生。犹如佛本道,道亦佛,佛道皆生于物,菩提本无树,何惧生死?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那一天,在远离人烟的湖光山色中,我们行走、看景、拍照、聊天。湖面上荡漾着我和武老师欢快的笑声,而孟子和胡老师这两个壮大的男人,也不时地开怀大笑,笑得眼角打褶,褶子里藏的都是暖意。那一天的达明湖畔,展现出一种至今难忘的生活场景,一种摆脱日常束缚的彻底放松,我们暂时忘却了人生诸多不如意和烦恼,享受到和大自然彻底融入的陶醉。这让我在离开时依依不舍,萌生出于湖岸搭一间茅舍并长居于此的想法,过元人张可久的山居日常:“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那一天,离开时的数度回望,今天想起当日所见,脑子里竟呈现出杨志军《雪山大地》的开篇句子,不过得改成:
向上的路衔接着青绿与蔚蓝,
生命的制高点如此的光亮啊,
爱与太阳跟踪而来,
向他说一声“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