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抗战老兵张绍基:
颤抖的军礼 穿越八十载烽烟
2025年08月15日
字数:984

百岁抗战老兵张绍基向来访者敬军礼。

《阳光报》记者与张绍基及其儿子在交流中。
■记者 邢静涛 李希 任军 文/图
夏日清晨的阳光斜照进汉中市洋县洋州镇文明东路一处安静的小院。8月10日,《阳光报》记者在陕西抗战老兵营志愿者翟正理的引导下,轻轻推开屋门,探访百岁抗战老兵张绍基。岁月无声,却在这位世纪老人身上刻下深深印痕——他静静坐在藤椅上,双耳已难闻世间声响,但那双望向屋门的眼睛,依旧沉淀着时光无法磨灭的清澈与坚韧。
电波穿越烽火:长江阻敌与洛阳血战
因老人身体状况欠佳,儿子张建新守护在父亲身旁,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声音桥梁。他抚着父亲布满皱纹的手,向记者讲述那段烽火青春。
“1943年,父亲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在川渝毅然入伍。刚完成训练,部队就火速开拔至长江下游,肩负起阻击日舰溯江而上的艰巨任务,那是战争胶着的艰难岁月。”张建新讲述父亲的烽火岁月。
随着讲述,老兵的抗战足迹在记者眼前铺展:战场硝烟淬炼了他的意志,因聪慧机敏,张绍基被选派学习电台技术,指尖开始在密电码间舞动,成为部队的神经中枢。1944年夏,他以团部电讯班长的身份随军驰援河南洛阳抗战。“洛阳战役打得极其惨烈。”张建新的声音低沉下来,“父亲和战友们拼死抵抗日军猛攻,父亲用电波为战斗传递指令,直到胜利的消息传来。”
无声世界里的庄重军礼
《阳光报》汉中记者站站长邢静涛一行代表报社给抗战老兵张绍基送去了礼品和慰问金,记者俯身靠近老人,在笔记本上写下问候。张绍基老人目光缓缓扫过字迹,嘴角牵起一丝微笑,手指微微颤动。当记者在纸上郑重写下“民族英雄”与“致敬”时,老人浑浊的眼眸骤然亮起异样的神采。
他双手用力撑住藤椅扶手,身体虽显吃力,却异常坚定地试图站起,记者赶忙上前搀扶。站定后,老人深吸一口气,努力挺直那曾被岁月和战火压弯的脊梁。他缓缓抬起右手,五指并拢,以一个颤抖的军礼,回应穿越八十载的敬意。庄严的军礼,让在场者无不眼眶发热,时光能模糊听力,却无法湮灭融入骨血的军人尊严。
敬礼之后:现场发出的心灵共振
志愿者翟正理说:“每次探访这些抗战老兵,都像在触摸民族最深的脉搏。我们做的,不过是让这最后的荣光不被遗忘,让每一份牺牲都找到归家的路。”
儿子张建新凝视着父亲,眼含泪光向记者讲述:“父亲很少讲过去,这个军礼……是他心底最重的东西。照顾好他,是我们做儿女的,对历史、对父亲最深的承诺。”他轻轻为父亲整理衣领,动作温柔如呵护易碎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