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寻觅孔隙中的旷野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1199
(上接8月11日8版)
■郑从彦
“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依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的墙边,老人们倚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记忆。”卡尔维诺这段关于城市空间错位的寓言,被李昊反复征引为解构城市时间政治的钥匙。在书中,北京复兴路《阳光灿烂的日子》式怀旧、上海闵行的迟缓与滞后、中原农村葬礼上的传统仪式,共同构成了一幅记忆与遗忘交织的图景。李昊犀利地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推倒重建”的逻辑,本质上是一种将时间压缩为单一维度的叙事——老城的消逝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替,更是集体记忆的断裂。而“小地方”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们作为“时间胶囊”的功能——天都城的煤气罐楼梯间凝固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狂热,鹤岗的咖啡馆承载着新一代的逃离梦想。这些空间成为抵抗遗忘的堡垒,让过去的欲望得以在当下复活。
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地栖居”哲学命题,在《小地方》中被解构为对菜市场、裁缝店、深夜公交车等的凝视。“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都喜欢成为一个小人物,沉浸在那个城市的人海中,漫无边际地漂流。”李昊认为,真正的诗意不在“网红打卡”点,而在一座城市最真实的“烟火气”里。他记录与出租车司机的对话、观察房产中介门店的数字、解读街头小广告的经济密码,这些微观叙事构成了简·雅各布斯笔下的“街道的芭蕾”。这种视角颠覆了传统城市规划的造物主心态。当多数规划师沉迷于地标建筑与数据模型时,李昊在不经意间提醒我们:“生活的细节比报告上的数字更真实。”
《小地方》将游记、散文、评论融合,并穿插摄影与诗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地方志书写方式。那些“染着一头纯绿头发的女生”“打地鼠游戏中从洞里露出头来的鼹鼠般的行人”等意象,重新激活了空间的温度。这种写作实验证明:真正的城市洞察既需要专业分析,更需要感性体察。这正如曼德尔施塔姆所言:“一切久已存在,一切行将重复,只有相认的瞬间才让我们感到甜蜜。”这句话完美概括了《小地方》的核心命题。
面对千城一面的时代困局,李昊以漫游者的本真找到了打 破重复的密码——那些“相认的瞬间”。《小地方》最终指向一个存在主义的答案:人生的意义不在远方的星辰大海,而在“孔隙中的旷野”。当李昊在深夜的公交车上凝视染绿头发的女生时,他看到的不仅是色彩对灰暗城市的反抗,更是一种存在论的宣言——个体可以通过微观的抵抗,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中凿出一道光。
因此,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城市化的批判,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生存策略:在宏大与琐碎、改良与享受、记忆与遗忘的撕扯中,我们仍能通过“下沉”与“漫游”,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地方” —— “宇宙存在于果壳之中,那里有真理、爱和力量的存在”。而发现这个果壳的钥匙,或许就藏在某条无名小巷的裁缝店里。李昊的写作实践本身,便是对这种生 存 哲学的印证——他用文字在千城一面的荒漠中开辟绿洲,提醒我们: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走遍天涯,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小地方”去感知世界。 (完)
■郑从彦
“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依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的墙边,老人们倚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记忆。”卡尔维诺这段关于城市空间错位的寓言,被李昊反复征引为解构城市时间政治的钥匙。在书中,北京复兴路《阳光灿烂的日子》式怀旧、上海闵行的迟缓与滞后、中原农村葬礼上的传统仪式,共同构成了一幅记忆与遗忘交织的图景。李昊犀利地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推倒重建”的逻辑,本质上是一种将时间压缩为单一维度的叙事——老城的消逝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替,更是集体记忆的断裂。而“小地方”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们作为“时间胶囊”的功能——天都城的煤气罐楼梯间凝固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狂热,鹤岗的咖啡馆承载着新一代的逃离梦想。这些空间成为抵抗遗忘的堡垒,让过去的欲望得以在当下复活。
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地栖居”哲学命题,在《小地方》中被解构为对菜市场、裁缝店、深夜公交车等的凝视。“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都喜欢成为一个小人物,沉浸在那个城市的人海中,漫无边际地漂流。”李昊认为,真正的诗意不在“网红打卡”点,而在一座城市最真实的“烟火气”里。他记录与出租车司机的对话、观察房产中介门店的数字、解读街头小广告的经济密码,这些微观叙事构成了简·雅各布斯笔下的“街道的芭蕾”。这种视角颠覆了传统城市规划的造物主心态。当多数规划师沉迷于地标建筑与数据模型时,李昊在不经意间提醒我们:“生活的细节比报告上的数字更真实。”
《小地方》将游记、散文、评论融合,并穿插摄影与诗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地方志书写方式。那些“染着一头纯绿头发的女生”“打地鼠游戏中从洞里露出头来的鼹鼠般的行人”等意象,重新激活了空间的温度。这种写作实验证明:真正的城市洞察既需要专业分析,更需要感性体察。这正如曼德尔施塔姆所言:“一切久已存在,一切行将重复,只有相认的瞬间才让我们感到甜蜜。”这句话完美概括了《小地方》的核心命题。
面对千城一面的时代困局,李昊以漫游者的本真找到了打 破重复的密码——那些“相认的瞬间”。《小地方》最终指向一个存在主义的答案:人生的意义不在远方的星辰大海,而在“孔隙中的旷野”。当李昊在深夜的公交车上凝视染绿头发的女生时,他看到的不仅是色彩对灰暗城市的反抗,更是一种存在论的宣言——个体可以通过微观的抵抗,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中凿出一道光。
因此,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城市化的批判,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生存策略:在宏大与琐碎、改良与享受、记忆与遗忘的撕扯中,我们仍能通过“下沉”与“漫游”,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地方” —— “宇宙存在于果壳之中,那里有真理、爱和力量的存在”。而发现这个果壳的钥匙,或许就藏在某条无名小巷的裁缝店里。李昊的写作实践本身,便是对这种生 存 哲学的印证——他用文字在千城一面的荒漠中开辟绿洲,提醒我们: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走遍天涯,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小地方”去感知世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