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退休职工严富余深耕乡土文化

让消逝的习俗“活”起来

2025年08月13日 字数:1004
  ■记者 杨月锋 通讯员 王渭 王会军
  在华阴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土地上,退休干部严富余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本土民俗文化,搜集抗日英烈事迹,用笔墨与脚步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集体记忆,成为当地公认的乡土文化“守望者”。
  踏上文化挖掘之路
  1963年,严富余出生于华阴市华山镇王道村。儿时,父亲口中的华阴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就在他心中埋下了热爱本土文化的种子。1984年,严富余投身教育事业后,10年的教学生涯磨砺了他扎实的文字功底。他在乡镇担任秘书期间,公文写作的严谨性让他养成了“字字有出处”的治学习惯。进入执法单位后,执法文书对精准性的要求,更让他的文字表达愈发缜密。这些经历,为严富余日后的民间文化挖掘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次偶然的机会,严富余发现部分关于地方文化的文章存在史实性偏差或前后矛盾,这让他萌生了“弄清历史原委,写下经得起推敲的文字”的念头。从此,他利用工作间隙,怀揣纸笔走村入户实地探访,同时购置了大量文献资料辅助考证,从祝寿礼仪的细节到丧葬习俗的流程,一点一滴打捞起散落的民俗记忆。
   让民俗文化与英烈精神“活”起来
  严富余多年的辛勤付出结出了丰硕成果。《华阴笑林》《华阴民间祝寿礼仪》《华阴民俗》等7部民俗专著相继问世,系统梳理了华阴地区的民俗文化。与此同时,他还在各类媒体发表百余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到华阴故事的独特魅力。
  除了民俗文化,抗日英烈的事迹也是严富余关注的重点。2019年,他撰写的《华阴抗战游击队》一文发表后引发强烈反响,不少读者惊叹“原来家乡有这么多英雄”。退休后,他更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华阴籍抗日将士事迹的搜集整理,足迹遍布陕、晋、豫三省,辗转于烈士陵园、档案馆、党史馆等地查阅资料。经过6年努力,《华阴籍抗日将士名录》(第一集)初稿完成,收录了1933至1945年间200余位华阴籍抗日将士的事迹,其中的60位英雄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述,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重现了英雄群像的故事。
   让历史记忆代代相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做这些就是想让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对得起逝去的英烈。”严富余表示,希望《华阴籍抗日将士名录》能早日出版,也期待更多知情者提供补充资料,让名录更加完整。
  谈及未来,严富余的目标清晰而坚定:“让消逝的习俗‘活’起来,让英雄的精神‘传’下去。只要还能写,我就会一直记录下去,让华阴的历史记忆得以保存,让民俗文化有延续的载体。”他这份对于乡土文化的执着与坚守,仍在书写着动人的篇章。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