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收的玉米
2025年08月11日
字数:1504

(图片由AI生成)
■侯美玲
初冬,我和几个朋友去宜君,汽车疾驰在公路上,两边山坡上全是一片一片玉米地。大部分玉米已经收过了,玉米秆或铲倒堆在地畔,或继续立在原地。奇怪的是,有些地里的玉米还没有采摘,金灿灿的玉米棒子仍然结结实实地长在枯黄变干的玉米秸秆上。
我们几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务农经历,特别是紧张繁忙的夏收留给人的记忆更是终生难忘。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当布谷鸟开始鸣唱“边黄边割”时,家有麦地的同学总是如坐针毡,心思根本不在书本上,满脑子全是越来越黄的麦子,盼着学校赶快放夏收假,好快快回家割麦。那段时间,大家经常将“龙口夺食”挂在嘴边,有些人可能不明白其中的涵义,但经历过夏收的人一定明白它的意思。小麦成熟和收获期间,天气往往不稳定,随时都可能下雨,错过一天半天,成熟的麦粒就会脱落,大大影响收成。倘若出现烂场雨,也就是大范围连阴雨或暴雨,则会导致麦粒发芽或霉变。这时候,农民不得不提前收割尚未完全成熟的麦子。正因如此,整个夏收都是在赶时间,麦子成熟一片收割一片,半个月之内一定要将地里的麦子全部割完,这样才能尽可能做到颗粒归仓,一年的辛苦才不会白费。
彼时已经是十二月初了,距离玉米成熟足足过去了两个多月,成熟的果实为什么还不收获?大家七嘴八舌地猜测其中的原因。年龄最小的朋友迟疑地说,这些农户是不是懒,懒得忘了自家成熟的玉米还在地里。其他人立刻反驳,不可能,天下哪有农民不爱粮食的,更不可能忘了自家玉米还在地里。
恰好路边停着一辆三轮车,一位大哥在地里摘玉米,我们过去一探究竟。远远听见大哥嘴里哼着秦腔,两只手不紧不慢地掰着玉米棒子,伴随着清脆的“咔嚓”声,金黄的玉米落入掌心,然后装入编织袋中。我们主动地和他搭起话来,大哥喜悦地说:“今年风调雨顺,玉米产量好于往年,棒长粒满,而且没有虫子侵害,是个丰收年。”说着,他拿起一个玉米棒子向我们介绍起宜君玉米:“这里昼夜温差大,玉米生长周期长,玉米粒糖分和淀粉含量高,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产品。用我们当地玉米糁熬制的粥香醇可口、滋味甘甜,喝了一碗还想喝一碗。”
见大哥是个健谈的人,我们一边帮他掰玉米,一边向他提起夏季收麦,拐弯抹角地向他探寻玉米晚收的答案。大哥以为我们对收玉米感兴趣,耐心地向我们普及相关知识:“玉米只有在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粒重最大,产量最高。有些地方有早收的习惯,在果穗苞叶刚变白时收获,此时的籽粒淀粉含量和营养物质不足,千粒重量仅为完熟期的百分之九十左右,直接造成减产百分之十的损失。”
大哥说:“现在讲究科学种植,玉米晚收不但可以增收,还可以增加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提高商品质量。另外,适期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充实、均匀,含水量比较低,便于脱粒和储放。更重要的是,成熟的玉米不像麦子一样会自动脱落。当然,现在的人素质高了,没人偷玉米也是玉米晚收的原因之一。”
我们几个心悦诚服地说:“听你这么一说,我们懂了。”
大哥突然呵呵一笑,恍然大悟道:“我知道了,你们刚刚是不是觉得我们因为懒才拖着不收玉米的?在你们的固有印象中,冬天农闲,本该是农民最悠闲的时候,只有懒人才在地里收庄稼。”被大哥看穿心思,我们有点不好意思。
大哥毫不在意地说:“你们有所不知,我们这里的种植户,往往承包几百亩上千亩玉米地,山里的地块面积小,机械化程度不高,要是集中时间收玉米,少不了花钱雇人。你们看我现在多好,一个人、一辆车、一亩地,天气好了就收,天气不好了就停下来,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到了年底自然而然就收完了,既不影响玉米产量,也不用额外支付人工费,简直再好不过。”
看来,玉米晚收的答案不在经验,也不在想当然,而是藏在科学种植以及对作物的深度了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