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人陈显林:竹丝里的匠心传承

2025年08月04日 字数:794

  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传承人陈显林在竹丝经纬间编织着自己的匠心梦想。

  ■记者 李孝华 通讯员 刘欢 文/图
  夏日清晨,一缕阳光悄悄探进屋内。65岁的陈显林静静坐在长凳上,手中篾刀轻快地在青竹间游走,“刷刷”声响里,青竹被剖成竹片。布满老茧的手指灵巧穿梭,竹丝在他手中翻飞、交织、咬合,仿佛被注入生命的律动。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传承人,用五十余载光阴,在竹丝经纬间编织着自己的匠心梦想。
  竹编,在陈显林家是代代相传的手艺。“从我记事起,就常跟着父亲上山砍竹子。”他回忆道。那时,他父亲编织的箩筐、簸箕等实用物件,是赶集时贴补家用的“宝贝”。14岁的时候,为了让他日后能有一技傍身,父亲将竹编手艺倾囊相授。从此,竹丝与篾刀,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在安康市汉滨区紫荆镇茅溪村,陈显林的竹编手艺颇受称赞。记者刚赶到就看见他抱着砍好的竹子,说着要给大家编个“罩粒子”,用在做米饭时不漏米,只见他将一块竹片剖成或青或黄的竹篾,再剖成篾丝。制作过程复杂精细,选料、破竹、编织、整型,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其中,剖篾是基础,也是最难的一环。为了将竹片剖成粗细均匀的竹篾,陈显林琢磨出一个“小机关”:把两片竹片用匀刀呈倒三角钉在长凳上,用竹片调节尺寸,精准控制篾条粗细,最后还要细细打磨竹篾表面,去掉毛刺。在长达60多分钟的一拉一抽间手工人的纯粹展现无遗,随后使用青竹篾进行竹编,青篾柔韧且极富弹性,同时锯下3节竹筒长度的竹子作把手制作,将修好的青篾条绕圈编出罩面,再最外围用一条新青篾穿插着编出罩边,这样美观又实用的“罩粒子”就编好了。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背后,是传承的信念。“绝不能让这门技艺在我手里断了!”陈显林表示。竹丝能绕出多少种花纹?竹编能抵达多远的未来?陈显林未必有清晰的答案,但他坚信,只要手中的篾刀不停,只要还有人愿意触碰带着清香的竹丝,这门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古老智慧,就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