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30公斤生命重担
西安交大一附院多学科接力创造肝肾联合移植的生命奇迹
2025年07月31日
字数:1366

■记者 张华 文/图
“终于能躺下睡个安稳觉了!”近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吴先生激动地说。这句话背后,是他与多囊肝、多囊肾病魔长达18年的痛苦抗争,以及一场惊心动魄的多学科生命接力。
今年53岁的吴先生在18年前确诊先天性多囊肝、多囊肾,因早期囊肿小且无症状未作治疗。1年前,吴先生腹胀进行性加重,随后腹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如今腹围更是远超临盆孕妇,像随时会被撑破的气球,胃部被挤压得剧痛难忍。更致命的是,疯狂生长的囊肿向上压迫胸腔,将膈肌顶起,导致肺部无法完全舒展,发展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吴先生的肝、肾、呼吸循环系统如同濒临崩溃的多米诺骨牌,多器官功能衰竭步步紧逼,唯有肝肾联合移植才能挽救生命。
据了解,相较于常规单器官移植手术,肝肾联合移植对医疗团队的技术水平、围术期管理能力均提出更高要求。手术后需同步监测与维持肝肾功能平衡,针对不同器官的病理特征实施精准治疗,临床操作面临多重挑战。目前国内此类联合移植案例开展不多,技术经验积累有限。吴先生的病情存在显著特殊性:巨大的肝囊肿占据腹腔80%以上空间,国内少见;病肝推挤肝脏周围血管远离正常位置,显露困难,脏器间粘连的形成,对暴露更是雪上加霜;巨大的病变肝脏质地脆弱、周围血管张力高,术中搬动极易引发大出血,解剖分离难度远超常规肝移植手术。此外,患者长期处于高腹腔压力状态,一旦摘除病变器官,腹腔压力骤降将导致血液动力学剧烈波动,极易引发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面对这一罕见高难度手术,西安交大一附院迅速启动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机制。由吕毅院长担任总指挥,肝胆外科刘学民教授团队牵头,联合泌尿外科、肾移植科、麻醉手术部、外科重症医学科、OPO等多学科专家组建“生命攻坚队”,为手术的顺利开展与手术后管理提供全方位保障。
专家们反复研读患者的CTA影像及各项检查资料,运用三维重建技术精准测量、细致评估病变脏器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在数轮高强度研讨与多次模拟推演、论证中,最终确定手术方案。手术中,移植外科团队采用“双组接力”模式,肝胆外科刘学民、李宇教授团队谨慎分离肝脏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处理侧支血管,成功切除重达12公斤的病肝并完成经典原位肝移植。泌尿外科张越教授团队同步接力奋战,切除双侧巨大病肾,肾移植科丁小明团队运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完成右侧原位肾移植。麻醉手术部团队全程精准护航,从容应对患者复杂的血管钙化及多器官衰竭状态。历时8小时,这场“经典原位肝移植+双肾切除+右侧原位肾移植术”顺利完成。当移植肝脏由苍白转为红润、移植肾顺利排尿时,标志着最危险的阶段宣告成功。这场摘除30公斤病变器官、移植新肝肾的生命接力圆满完成。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手术后管理同样面临排异、感染、多器官功能恢复等重重关卡。吴先生转入外科重症医学科后,治疗团队立即启动“全生命周期监测体系”,严密监控病情。与此同时,来自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肾移植科、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手术部、康复医学科、药学部的治疗团队联动管理,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从手术后第1天的踝泵运动,到第5天首次完成床边站立,每个阶段都匹配着器官功能恢复指标,背后是多学科团队对患者肌肉力量、血压波动、氧合指数的精准评估。
目前,吴先生已安全度过手术后排异、感染和早期并发症三大难关,腹胀症状消失,肝肾功能指标逐日向好,于近期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