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命到养心 重塑心梗病人生活质量

—— 记咸阳市中心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毛亚妮

2025年07月29日 字数:1084

  ■记者 赵小康 通讯员 张小莎 文/图
  与一般康复出院患者相比,心血管疾病人群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往往大打折扣,吃不好,睡不好,情绪忧郁,不敢运动。家住兴平市丰仪镇的李师傅便是如此。2025年初,71岁的李师傅突发胸痛,送医院后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很快接受了冠脉支架植入术。出院回家后,李师傅感到胸闷气短,稍有活动就会加重,夜晚的睡眠质量也变差了。这些问题让李师傅反复担心心梗再次发生。
  李师傅在咸阳市中心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毛亚妮所在的心脏康复专病门诊就诊后,积极按照运动康复方案、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胸闷气短逐步消失,每晚睡眠也能达到6~7小时,术后4个月代表心肺功能的最大摄氧量分别由15.4提升到19.8(20以上心功能A级),代表心脏射血功能指标也由68%提升到了84%(80%以上正常),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李师傅对毛亚妮的康复方案也越来越有信心。
  回望来时路——荆棘丛生,毛亚妮认为仍充满意义。从一名普通心血管内科医生转换到“心脏康复”这条轨道上,全因在临床看到太多病后痛苦生存的人,“一个老太太因为心力衰竭,反复住院,我曾在10分钟内将她从死神手中夺回人间,但苏醒过来的她生活质量极差,反复胸闷气短,几乎离不开医院。10个月后她还是离开了人世。”毛亚妮说,“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我越来越渴望让病人活得更有质量,而不仅仅做一个抢救生命的医生。”
  毛亚妮决定选择一种让病人活得更有生活质量的方法——心脏康复,旨在控制心血管疾病复发、改善冠心病相关人群的生活质量。机遇很快到来,2019年7月,咸阳市中心医院获批“全国第二批心脏康复中心”,毛亚妮带领了一群集心内、中医、慢病管理、心理、营养等专业的背景医护人员开启了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诊疗工作,关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稳定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或其他类型的心脏外科手术术后、稳定性心力衰竭、稳定性心肌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人群,采取药物调整、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干预、生活方式改善、体外反搏、心电监护下运动训练、肺功能训练等手段,努力使多种心血管疾病人群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作为一种新型治疗康复手段,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心脏康复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明显,心脏康复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死亡率,起到改善症状、提高缺血预适应、促进血液循环、刺激旁路血管建立、防止血栓形成、调整心理状态、避免反复住院等作用。毛亚妮诊治的众多患者明显减轻了症状,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质量,缩短了住院时间和住院次数。
  “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挽救生命,更要关注生命的质量。希望未来能够和更多临床科室携手前行,为患者带去更多的希望和尊严。”毛亚妮表示。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