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台山之行——一场跨越时光的故地重逢
2025年07月23日
字数:1410
■雷华健

6月19日中午,正准备从协会回家时,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出冯志萍女士的名字,她语气轻快地邀我同去爷台山,那一刻心头猛地一热——那座山脚下的白瓜乡,曾承载了我十年的工作岁月,一草一木都刻着太深的感情。我立刻应下,便和耀州区文联主席张小平约好去铜川新区集合,指尖都因期待而微微发颤。
与冯志萍女士的缘分,要追溯到作家刘平安的一次聚会上。她是平安同志的外甥女,言谈间满是对文学的热忱。更巧的是,她父亲冯振龙曾是瑶曲镇的领导,我早年便已相识,这份“旧识+新交”的情谊,让我们在微信上早已聊得投缘。没过多久,她的车便停在市政府路口,一见面她就笑着说:“请您当向导,可算找对人了!”同行的还有铜川市新区文联原主席何文朝、《关中大侠》的作者魏学森,一车人说说笑笑,直奔爷台山而去。
我提议走小丘到焦子河的路线,那是我最熟悉的老路。前往焦子河时,前咀河上游的风似乎还带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气息。这里原是四个生产小队的地盘,记得爷台山主峰曾属柳家湾生产队,连土地证都有记载。1974年春,淳化县在爷台山大规模造林时,我正在焦子河村下乡,当时生产队组织社员去阻拦,被我及时制止。我回公社汇报,恰逢时任县委书记下乡,他只说“咱不造林还不叫人家造”,这事便不了了之,却成了日后耀县失去爷台山主峰的伏笔,如今想来仍有些感慨。
路上,何文朝聊起他在下高埝中学的往事。那时教育局副书记张万成还是他的老师,曾布置任务让他写爷台山战役的革命故事。他搜集资料写成文章,竟被老师大大表扬了一番。“这次再去爷台山,就像圆了当年的梦。”他眼里闪着光,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情怀,这份对革命历史的情怀,让车厢里充满温情。
车子经过焦子河村富河生产队时,记忆突然翻涌。团支部书记徐才发、生产队队长晋信水、李淑芳,还有芋园队队长蔡乾荣、老支书邱少魁……这些名字曾陪我度过无数个下乡的日夜。徐才发后来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带着村民实干;晋信水九十岁了,儿子在民生街开店,把他照顾得很好,每次见我都拉着问长问短;李淑芳退休后在新区带孙子,尽享天伦;尤其难忘老支书邱少魁曾带我拜访过一位老领导,这位老同志解放前曾在柳家湾村(焦子河村辖下的自然村)以教员身份任教,老一辈对老区的深情牵挂,至今仍铭记于心。
如今焦子河村的村民,大多已分散各地,徐才发的女儿在城里做生意,偶尔遇见还会聊起当年的事,而邱少魁的家早已搬到三原。故人已逝,思念长存。我写过不少回忆文章,大半故事都发生在焦子河,这里是我人生的重要驿站,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抹不去的印记。
从柳家湾沿淳化公路到爷台山,却赶上道路修复闭馆,只能在坦克和飞机前合影留念。有些遗憾,但也想着“下次一定再来”,留份念想也好。没想到冯志萍女士早已安排好下一站——泾阳李乾州李书记的侄子打造的十孔大窑洞。窑洞古朴宽敞,农家野菜清新爽口,油饼香酥可口,配上小米稀饭,瞬间勾起了乡土记忆。席间还体验了中医诊疗,这份意外的惬意,让人舍不得离开。
返程时路过淳化方里镇,这里曾是白瓜、焦子河一带当年交公粮的地方,当年孟虎村拉电杆,还得从耀县经三原、淳化再运到方里,一路颠簸。如今方里街道整齐一新,早已没了旧时模样。从方里到耀县朱村的公路修得平整开阔,车行其上,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最后经小丘返回新区,一路风景掠过,而爷台山的轮廓、焦子河的故人、窑洞的“烟火气”,都化作了心里沉甸甸的温暖。这场故地之行,像是把散落的时光碎片重新拼凑,让过往与当下在山风中完成了一场深情的对话。

6月19日中午,正准备从协会回家时,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出冯志萍女士的名字,她语气轻快地邀我同去爷台山,那一刻心头猛地一热——那座山脚下的白瓜乡,曾承载了我十年的工作岁月,一草一木都刻着太深的感情。我立刻应下,便和耀州区文联主席张小平约好去铜川新区集合,指尖都因期待而微微发颤。
与冯志萍女士的缘分,要追溯到作家刘平安的一次聚会上。她是平安同志的外甥女,言谈间满是对文学的热忱。更巧的是,她父亲冯振龙曾是瑶曲镇的领导,我早年便已相识,这份“旧识+新交”的情谊,让我们在微信上早已聊得投缘。没过多久,她的车便停在市政府路口,一见面她就笑着说:“请您当向导,可算找对人了!”同行的还有铜川市新区文联原主席何文朝、《关中大侠》的作者魏学森,一车人说说笑笑,直奔爷台山而去。
我提议走小丘到焦子河的路线,那是我最熟悉的老路。前往焦子河时,前咀河上游的风似乎还带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气息。这里原是四个生产小队的地盘,记得爷台山主峰曾属柳家湾生产队,连土地证都有记载。1974年春,淳化县在爷台山大规模造林时,我正在焦子河村下乡,当时生产队组织社员去阻拦,被我及时制止。我回公社汇报,恰逢时任县委书记下乡,他只说“咱不造林还不叫人家造”,这事便不了了之,却成了日后耀县失去爷台山主峰的伏笔,如今想来仍有些感慨。
路上,何文朝聊起他在下高埝中学的往事。那时教育局副书记张万成还是他的老师,曾布置任务让他写爷台山战役的革命故事。他搜集资料写成文章,竟被老师大大表扬了一番。“这次再去爷台山,就像圆了当年的梦。”他眼里闪着光,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情怀,这份对革命历史的情怀,让车厢里充满温情。
车子经过焦子河村富河生产队时,记忆突然翻涌。团支部书记徐才发、生产队队长晋信水、李淑芳,还有芋园队队长蔡乾荣、老支书邱少魁……这些名字曾陪我度过无数个下乡的日夜。徐才发后来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带着村民实干;晋信水九十岁了,儿子在民生街开店,把他照顾得很好,每次见我都拉着问长问短;李淑芳退休后在新区带孙子,尽享天伦;尤其难忘老支书邱少魁曾带我拜访过一位老领导,这位老同志解放前曾在柳家湾村(焦子河村辖下的自然村)以教员身份任教,老一辈对老区的深情牵挂,至今仍铭记于心。
如今焦子河村的村民,大多已分散各地,徐才发的女儿在城里做生意,偶尔遇见还会聊起当年的事,而邱少魁的家早已搬到三原。故人已逝,思念长存。我写过不少回忆文章,大半故事都发生在焦子河,这里是我人生的重要驿站,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抹不去的印记。
从柳家湾沿淳化公路到爷台山,却赶上道路修复闭馆,只能在坦克和飞机前合影留念。有些遗憾,但也想着“下次一定再来”,留份念想也好。没想到冯志萍女士早已安排好下一站——泾阳李乾州李书记的侄子打造的十孔大窑洞。窑洞古朴宽敞,农家野菜清新爽口,油饼香酥可口,配上小米稀饭,瞬间勾起了乡土记忆。席间还体验了中医诊疗,这份意外的惬意,让人舍不得离开。
返程时路过淳化方里镇,这里曾是白瓜、焦子河一带当年交公粮的地方,当年孟虎村拉电杆,还得从耀县经三原、淳化再运到方里,一路颠簸。如今方里街道整齐一新,早已没了旧时模样。从方里到耀县朱村的公路修得平整开阔,车行其上,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最后经小丘返回新区,一路风景掠过,而爷台山的轮廓、焦子河的故人、窑洞的“烟火气”,都化作了心里沉甸甸的温暖。这场故地之行,像是把散落的时光碎片重新拼凑,让过往与当下在山风中完成了一场深情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