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人老王

2025年07月18日 字数:1027

  (图片由AI生成)
  
 ■胡健博
  因职业关系,我结识了老王——一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人。
  初见老王,是在他下夜班后。他长发微卷,鼻梁高挺,眼神坚毅,说话干脆利落,带着山东人特有的直爽。我们漫步在西安电务段外的人行道上,聊起了他的故事。
  老王家在渭南,他84岁的老母亲仍健在,女儿已成家,小儿子还在读书。我问他为何不住西安,跑通勤多辛苦。他笑了笑,目光投向远处的云:“父母在不远游,跑了几十年,习惯了。”老王是铁路子弟,年少时乘火车“通学”(铁路子弟对乘坐火车上下学的特殊说法),成年后继承父志进入铁路系统,背着工具包“通勤”。这一跑,便是近四十年。他的职业生涯与众不同:从干部到工人,从政工到技工,从机务到电务,最后退到段部看大门。旁人一路高升,他却一路“下坡”,却从未抱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老王退伍,穿上“铁路蓝”,在渭北山区检修蒸汽机车。他拿过枪的手握起了榔头、扳手,像雕琢艺术品般对待每一个工件,甚至悄悄刻上“王”字印记,以示责任。
  因能文能武,老王被调至宣传部门。他熬夜写稿,文章频见报端,成为铁路系统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每次收到稿费,他便请工友们吃饭喝酒,听他们掏心窝的话,从中挖掘新闻线索。他笑称:“稿费没留下,但换来了友情和文章。”
  然而,命运给了他沉重一击。父亲突发心梗离世,奶奶承受不住打击瘫痪在床,弟弟精神崩溃。老王的母亲一人扛起家庭重担,照顾老人和两个孩子。远在山区工作的老王,只能站在黄土高坡上嘶吼着发泄。最终,他辞去干部职务,调到离母亲更近的单位,重回一线当检修工。面对新技术,老王随身携带纸和笔,记录故障细节,硬是从“门外汉”成长为高级工。但长期的紧张劳累让他多次住院。昔日的宣传同事得知后,将他调至段部门岗。
  看大门的老王,责任心丝毫未减。他爱管“闲事”:搀扶迷路老人、制止火车上的骚扰、冒雨归还失物、救助昏迷路人、解救被骗少女……一次,他得知一位河南患者无钱手术,便发动三地亲友募集二十多万元,亲自送到医院。
  我问老王的同事:“他为何这么有爱心?”对方笑答:“可能是遗传。”原来,老王的母亲是渭南市的道德楷模。
  端午节那天,老王刚下火车,便见孤儿同学提着鱼等他。原来,老母亲给同学送了粽子,同学便钓了一整天鱼回礼。老王接过鱼,笑骂:“你个傻小子!”
  如今的老王,虽仍是一名门卫,却通过努力加入了中国铁路作协、陕西省作协等,还担任本单位书画协会会长。职工家属们打趣:“你们单位看大门的头衔真多!”
  走在路上,清洁工、路人纷纷向他打招呼:“老王你好!”
  老王,你好!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