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母杂记
2025年07月17日
字数:2294
■马治权
母亲九十岁了。之前我曾回去为她过了一个极简单的寿辰,没想到她在我走后竟然病了——感冒使她身体孱弱不能爬到炕上,最后昏倒在锅台并在那里躺了一个夜晚。虽然母亲命大,送到医院治疗几天又恢复了健康,但这一病,却是惊醒了儿女,使儿女们认识到母亲离不开人了。
其实儿女们早就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但母亲实在太坚强了,以致坚强到儿女们忘了她的年龄。1958年父亲被打成右派判刑十年,她那时大概四十岁,便一个人领着七个孩子背井离乡,由米脂迁到了延安的甘泉。初到时囤中无粮,靠借债度日(春天借一斗,秋后还斗半),一锅稀饭常常喝得精光,轮到她时只剩锅底,她就倒点水撂一把苦菜熬着吃了。之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儿女们一个个远走高飞。父亲回来时她五十岁,很硬朗,对父亲说,你的孩子我都给你带大了,现在一个不少地交给你。六十岁时,她还很硬朗,与大女儿去北京,坐火车乘飞机,爬香山登长城。回来对我说,这辈子不白活了,天安门看了,飞机坐了。
七十岁的时候,她仍然很硬朗,与父亲为我看了几年小孩。孩子一有病就去医院,父亲背着,她在后面小跑着。八十岁时,父亲比她年长几岁,身体也不如她,她又担负起照料父亲的职责。儿女们要帮她,她说,这些小事我能做,你们忙你们的去。
父亲去世时她八十五岁,她说,这下没拖累了,利利索索活几年吧!我说,那就到城市去吧,留在山里我不放心。她说,不去,在你那里等于坐了监牢,你们上班走了,我一个人从这个窗户走到那个窗户,没意思。我说,你在这里我们不放心。她说,有啥不放心的,有吃有穿,有啥事了我给你们打电话。她的这些话,给每个儿女都说过,那意思是只要她能动她就要一个人过,绝不拖累儿女。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她给我打电话说,这下能给你说了。我说什么事?她说前一阵窑脑上掉下来一块土坷垃,正砸在她的肩膀上,疼了好长时间,现在好了。我说为什么当时不说?她说,怕你们着急,也怕你们回来。
说实在的,面对母亲的这种性格,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有几分抱怨,有几分担心,然而更多的则是欣喜。是啊,长寿是一种福分,也是一种感动。
当我伺候母亲一个月快要到期时,西安来人接我回去,母亲说,给人家吃什么?我说,来人多,我怕做不出来。母亲说有她呢!我说你就不要逞强了,还是在饭馆里吃吧。母亲说,不行。人家从西安到咱这,还要跑到县上吃饭,不像话。我说那就让我做吧。母亲说,咱俩一块做。
我们做的饭是“羊肉汤炖粉条”,其中还有豆腐和土豆。那天母亲早早就起来了(这之前我回去伺候她,她每天还会懒一会儿觉),她把豆腐和土豆切成片,一块一块放在炉子上炸,炸出后又将它们切成匀匀称称的条条,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盆子里。
我起床后,自然看到了这一切!多少年来我回家,总是一扔行李就坐在了炕头上,然后说想吃这想吃那,母亲便默默地做着,做好后给我端上来递到手中。如果我这次没有亲自下厨,感受这做饭的繁杂,那么,我是无论如何不能体会母爱的含义。
我结婚的时候,是请专业厨师做的饭,大家都说饭不错,母亲却说豆腐炸过了,硬邦邦的,没味!我说,叫你做你又做不了了。母亲白了我一眼,是你们心疼我不让我做,我怎么做不了?你大哥结婚的时候,十桌饭,我一个人做的!
母亲九十大寿时,有位朋友也一同回家祝贺,就住在我母亲的那孔窑洞。那时母亲没病,因此还是老习惯,自己起来操持家务。朋友早上从梦中醒来,趴在被窝看母亲做饭,见母亲一边往炭炉里放煤,一边又拿过暖水瓶放在地上灌水,前后动作连贯,流畅自然,手不抖腿不颤,便说,九十岁的伺候五十岁的,今古奇观!
这次回家伺候母亲,为母亲洗了一次头。城里人洗头,是让人仰面躺在那里,我也就让母亲仰面躺在炕上。没想到母亲一辈子辛劳,背早已成了罗锅,她躺在炕上头仰得老高,真是没办法洗了。母亲说侧着洗吧,我说好的,结果把水流进了耳朵。我又将母亲扶正过来,趴在那里洗。
洗好后,我说咋样?母亲说,洗是洗好了,可差一点被折腾死。下次还是我自己洗吧,自己洗着舒服。
伺候母亲难免要去街道买菜,熟人看见了便来探望,送东西的也日渐增多,鸡鸭鱼肉样样不缺。但做熟后却成了负担——招猫偷吃。猫不仅偷吃了熟食,而且撕烂了窗户。母亲在教我如何藏好熟食之外,又让我将窗户上那些被猫撕烂的洞糊住。
我偷懒,随便撕块纸就把洞糊上了。母亲看后极不满意,说:难看死了,重糊!我说咋糊?母亲说,你先把烂了的窗格上的纸用剪子剪去,再用剪子剪出同样大小的纸糊上去。我知道母亲爱好了一辈子,就按照她的办法一格一格地糊。糊好后,母亲说,你到院子里去看看。我一看还真是像她说的那样,没有一点补上的痕迹。
不过,好看归好看,我从心里还是有些抵触,糊个窗子花了我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太可惜了!然而我转念一想,母亲为了我们长大,为了我们能追求美好理想,又耗去了多少时间呢?
九十年?或许是更长的时间!从母亲的母亲开始,她们就是这样牺牲着自己来为儿女创造着活得更好的未来。我突然觉得文明是由牺牲文盲换来的。母亲一字不识,但她却孕育了文明。有了这样的想法,我才对母亲一次一次地学习儿女们的名字的行动产生敬意,她要给孩子们打电话,就必须在字面上分清哪个是哪个。
离开母亲的时候,我在县上有点事情,因而提前一天去了县上。母亲说,你明天下来的时候就直接去西安,不要再在这里停留了,我们分上一次手就行了。我怕我明天忍不住,又要掉一场眼泪。
母亲年龄大了,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过去她是不说这些话的,她要表现她的刚强,每次分手总是说:“走吧,走吧,不要操心我!”而今天她居然连分别时面对我的能力也没有了!
第二天,我从县上出发,20分钟就到了母亲居住的小镇。但我没有停车,母亲的窑洞一闪即过,而我却不知怎么,恍惚之间竟泪眼婆娑。
母亲九十岁了。之前我曾回去为她过了一个极简单的寿辰,没想到她在我走后竟然病了——感冒使她身体孱弱不能爬到炕上,最后昏倒在锅台并在那里躺了一个夜晚。虽然母亲命大,送到医院治疗几天又恢复了健康,但这一病,却是惊醒了儿女,使儿女们认识到母亲离不开人了。
其实儿女们早就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但母亲实在太坚强了,以致坚强到儿女们忘了她的年龄。1958年父亲被打成右派判刑十年,她那时大概四十岁,便一个人领着七个孩子背井离乡,由米脂迁到了延安的甘泉。初到时囤中无粮,靠借债度日(春天借一斗,秋后还斗半),一锅稀饭常常喝得精光,轮到她时只剩锅底,她就倒点水撂一把苦菜熬着吃了。之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儿女们一个个远走高飞。父亲回来时她五十岁,很硬朗,对父亲说,你的孩子我都给你带大了,现在一个不少地交给你。六十岁时,她还很硬朗,与大女儿去北京,坐火车乘飞机,爬香山登长城。回来对我说,这辈子不白活了,天安门看了,飞机坐了。
七十岁的时候,她仍然很硬朗,与父亲为我看了几年小孩。孩子一有病就去医院,父亲背着,她在后面小跑着。八十岁时,父亲比她年长几岁,身体也不如她,她又担负起照料父亲的职责。儿女们要帮她,她说,这些小事我能做,你们忙你们的去。
父亲去世时她八十五岁,她说,这下没拖累了,利利索索活几年吧!我说,那就到城市去吧,留在山里我不放心。她说,不去,在你那里等于坐了监牢,你们上班走了,我一个人从这个窗户走到那个窗户,没意思。我说,你在这里我们不放心。她说,有啥不放心的,有吃有穿,有啥事了我给你们打电话。她的这些话,给每个儿女都说过,那意思是只要她能动她就要一个人过,绝不拖累儿女。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次她给我打电话说,这下能给你说了。我说什么事?她说前一阵窑脑上掉下来一块土坷垃,正砸在她的肩膀上,疼了好长时间,现在好了。我说为什么当时不说?她说,怕你们着急,也怕你们回来。
说实在的,面对母亲的这种性格,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有几分抱怨,有几分担心,然而更多的则是欣喜。是啊,长寿是一种福分,也是一种感动。
当我伺候母亲一个月快要到期时,西安来人接我回去,母亲说,给人家吃什么?我说,来人多,我怕做不出来。母亲说有她呢!我说你就不要逞强了,还是在饭馆里吃吧。母亲说,不行。人家从西安到咱这,还要跑到县上吃饭,不像话。我说那就让我做吧。母亲说,咱俩一块做。
我们做的饭是“羊肉汤炖粉条”,其中还有豆腐和土豆。那天母亲早早就起来了(这之前我回去伺候她,她每天还会懒一会儿觉),她把豆腐和土豆切成片,一块一块放在炉子上炸,炸出后又将它们切成匀匀称称的条条,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盆子里。
我起床后,自然看到了这一切!多少年来我回家,总是一扔行李就坐在了炕头上,然后说想吃这想吃那,母亲便默默地做着,做好后给我端上来递到手中。如果我这次没有亲自下厨,感受这做饭的繁杂,那么,我是无论如何不能体会母爱的含义。
我结婚的时候,是请专业厨师做的饭,大家都说饭不错,母亲却说豆腐炸过了,硬邦邦的,没味!我说,叫你做你又做不了了。母亲白了我一眼,是你们心疼我不让我做,我怎么做不了?你大哥结婚的时候,十桌饭,我一个人做的!
母亲九十大寿时,有位朋友也一同回家祝贺,就住在我母亲的那孔窑洞。那时母亲没病,因此还是老习惯,自己起来操持家务。朋友早上从梦中醒来,趴在被窝看母亲做饭,见母亲一边往炭炉里放煤,一边又拿过暖水瓶放在地上灌水,前后动作连贯,流畅自然,手不抖腿不颤,便说,九十岁的伺候五十岁的,今古奇观!
这次回家伺候母亲,为母亲洗了一次头。城里人洗头,是让人仰面躺在那里,我也就让母亲仰面躺在炕上。没想到母亲一辈子辛劳,背早已成了罗锅,她躺在炕上头仰得老高,真是没办法洗了。母亲说侧着洗吧,我说好的,结果把水流进了耳朵。我又将母亲扶正过来,趴在那里洗。
洗好后,我说咋样?母亲说,洗是洗好了,可差一点被折腾死。下次还是我自己洗吧,自己洗着舒服。
伺候母亲难免要去街道买菜,熟人看见了便来探望,送东西的也日渐增多,鸡鸭鱼肉样样不缺。但做熟后却成了负担——招猫偷吃。猫不仅偷吃了熟食,而且撕烂了窗户。母亲在教我如何藏好熟食之外,又让我将窗户上那些被猫撕烂的洞糊住。
我偷懒,随便撕块纸就把洞糊上了。母亲看后极不满意,说:难看死了,重糊!我说咋糊?母亲说,你先把烂了的窗格上的纸用剪子剪去,再用剪子剪出同样大小的纸糊上去。我知道母亲爱好了一辈子,就按照她的办法一格一格地糊。糊好后,母亲说,你到院子里去看看。我一看还真是像她说的那样,没有一点补上的痕迹。
不过,好看归好看,我从心里还是有些抵触,糊个窗子花了我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太可惜了!然而我转念一想,母亲为了我们长大,为了我们能追求美好理想,又耗去了多少时间呢?
九十年?或许是更长的时间!从母亲的母亲开始,她们就是这样牺牲着自己来为儿女创造着活得更好的未来。我突然觉得文明是由牺牲文盲换来的。母亲一字不识,但她却孕育了文明。有了这样的想法,我才对母亲一次一次地学习儿女们的名字的行动产生敬意,她要给孩子们打电话,就必须在字面上分清哪个是哪个。
离开母亲的时候,我在县上有点事情,因而提前一天去了县上。母亲说,你明天下来的时候就直接去西安,不要再在这里停留了,我们分上一次手就行了。我怕我明天忍不住,又要掉一场眼泪。
母亲年龄大了,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过去她是不说这些话的,她要表现她的刚强,每次分手总是说:“走吧,走吧,不要操心我!”而今天她居然连分别时面对我的能力也没有了!
第二天,我从县上出发,20分钟就到了母亲居住的小镇。但我没有停车,母亲的窑洞一闪即过,而我却不知怎么,恍惚之间竟泪眼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