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凤翔区用科技助力粮食单产提升

精准管护保障粮食安全

2025年07月17日 字数:881
  ■记者 芮扬 通讯员 舒彧
  在宝鸡市凤翔区,一场由水肥一体化技术引领的粮食高产革命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近日,“与凤同翔·‘八场硬仗’看凤翔”全媒体调研采访团走进彪角镇“吨粮田”基地,见证了这一现代农业技术的魅力。
  宝鸡市凤翔区作为陕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始终将农业科技创新视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凤翔区积极作为,将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提升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抓手。这一技术,在凤翔区彪角镇农兴轩种植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验证。
  走进彪角镇农兴轩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一望无际的玉米田里,滴灌带和微喷灌带遍布田间,为每一株玉米精准输送着水与养分。彪角镇农兴轩种植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依托2套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与3台移动式淋灌机,实现了小麦和玉米全生育期的精准化水肥管理。这种“双轨并行”的模式,不仅大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还确保了小麦和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得到恰到好处的滋养。
  “今年我们遭遇了60多年不遇的极端旱情,多亏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我们的1300亩小麦才获得了丰收。”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说。据统计,2025年彪角镇农兴轩种植专业合作社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689.8公斤。其中,6.3亩的西农926品种更是以亩产865公斤的成绩刷新了凤翔区小麦单产历史纪录。
  丰收的背后,是凤翔区农技人员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与精准指导。从选用优良品种、宽幅沟播到水肥精准调控、“一喷三防”,再到无人机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每一项核心技术都凝聚着农技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正是因为这些科学管理措施,使得示范方内的小麦颗粒饱满紧实、容重显著提升,在大旱之年实现了逆势增产。
  科技创新与精准施策的深度融合,为农业抗风险能力注入了强劲动力。凤翔区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科技创新、精准施策,就能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依然实现粮食高产稳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下一步,凤翔区将以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示范主体,将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粮食作物提单产的最关键技术措施,通过行政推动、政策扶持、示范引领、技术创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速良种、良技、良田、良机、良制协同发展。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