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老板返乡种地 科技种田亩产翻番

2025年07月17日 字数:697
  ■记者 赵小康 通讯员 李石
  6月29日上午8时40分许,武功县长宁镇田南村,高翔背起30斤重的喷洒箱走向田间,身着商务装脚踩黑皮鞋蹲在田埂上,用手机扫描玉米叶上的露珠,系统提示:“当前湿度68%,建议9时后进行除草作业。”他看了看表,对照APP上的数据着手调配除草剂,着装讲究的他与传统庄稼汉的形象有些不同。
  今年48岁的高翔,曾是陕西第三建筑公司的一名水电工,2013年开办陕西全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业务涵盖劳务和建筑检测。“工程承接难,资金回流慢,种地则不一样,只要肯下功夫,土地不会晃荡人。”2021年他做了一个让全村人意外的决定——返乡种地。
  2022年因为经验不足,比例掌握不到位,除草剂打得重,别的农户小麦亩产都在1200斤,高翔地里的亩产只有900斤。这次的教训也加深了他对“一喷三防”标准化作业的认识。田间管理亲力亲为,不懂就请教,付出有了收获。小麦亩产从2022年的900斤增长到今年的1500斤,2024年他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1200斤。现在,高翔不仅学会了用“手机”APP指导农业种植,还摸索出了一条在麦茬地上种玉米的经验。
  高翔介绍,此次播种的玉米“汉单777”高产抗旱时间短,110天后就能收割,可比以前的玉米品种缩短了10多天。为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今年高翔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购买了两台收割机和一台新型播种机,自用的同时还以低于市场20元的价格帮助别的农户收割小麦,播种玉米。
  武功县长宁镇党委书记吴刚介绍,如今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家中老人侍弄土地已有些力不从心,许多像高翔一样的企业老板返乡创业,流转土地发展设施农业。这些企业家们有资金、懂技术,将企业管理经验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普及,实现了农业的代际传承创新,目前全镇的土地流转近万亩。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