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步探索到发展红火

宝鸡市岐山县马江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闯新路

2025年07月11日 字数:1333



  2020年,岐山县雍川镇马江村党总支被宝鸡市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村党组织”。这份荣誉让村干部们备受鼓舞,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当即决定以此为起点,把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放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推动该村发展再上一层楼。
  5年来,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5万元,马江村实现了跨越式的蜕变,成为岐山县乡村振兴中的生动样本。
   记者 张伟 通讯员 容妍 文/图
  
  7月8日,记者在前往马江村的路上,视线所及之处,平坦的连片农田一望无际,一座高耸的塔形建筑物格外引人注意。
  “这是村上新修建的粮食烘干塔,今年我种的粮食就是在这儿集中烘干的。”提起这座烘干塔,种粮大户袁云刚打开了话匣子,“以往夏收时最害怕阴雨天气,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轻松烘干小麦,太方便了!”
  袁云刚提到的粮食烘干塔,位于马江村的联盟区域粮食农事(农机)服务中心。2024年,马江村争取投资290万元,将村集体闲置场地建设改造为粮食收储中心,为全镇及周边县区村民提供服务。
  2025年,在前期运营良好的基础上,马江村又积极探索集体资产“村企联营”模式,粮食收储中心与联盟秸秆合作社联营,升级为区域粮食农事(农机)服务中心,该中心固定资产突破1500万元,可全方位开展耕、种、防、收、烘干、秸秆利用等领域农机、农资、农技服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14.5万元,形成了资产盘活、粮食增产、集体增收的三赢局面,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事实上,烘干塔不仅是村里的“新地标”,背后更藏着马江村盘活土地、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的密钥。
  过去,马江村土地分散、种植粗放,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带头挨家挨户做工作,在充分征求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由村集体牵线搭桥,将上千亩零散土地整合起来,促成农户、经营主体、村集体三方签订托管合同,共同托管村内3520亩耕地,统一种植优质作物。
  土地托管后,撂荒的耕地少了,耕种的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水平上来了,比起自耕自种,每亩地能节约成本6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也有了大幅提升。2024年,仅靠这一项,村集体收入就达到了17.6万元。
  后来,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马江村摸清“家底”,决定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小麦良种繁育、花卉苗木繁育、大棚果蔬、手工挂面、香醋制作、辣椒面加工等产业。
  村集体经济组织先后争取项目资金288万元,建成18座设施大棚和1座玻璃温室,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在“党总支+协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同发力,将产业园区面积从3500亩拓展到4500亩。
  通过土地托管和发展特色产业,昔日“单打独斗”的零散耕作成为历史,农户既获得了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又能在村里的产业园区务工增加收入。2024年,这些产业带动6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发放务工收入430万元,人均年增收7100元。马江村集体经济各项收入也合计达到了45.1万元,“土里刨金”的愿景逐渐照进了现实。
  集体经济的壮大,驱动着马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因“没钱办事”被暂时搁置的绿化美化、管网改造等民生项目,如今随着集体账户的充盈一一落地;过去村民闲暇时只能扎堆闲聊,现在在新修建的文化广场上,村锣鼓队、广场舞队的音乐和阅览室的翻书声、乒乓球台的喝彩声交织,村民的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集体经济“正增长”的积极意义正在转化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于润物无声处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实现了良性循环。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