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子里的乡愁
2025年07月02日
字数:1521
■冯燮
前段时间整理旧物,在一堆破烂里发现一个破旧纸盒。打开一看,是一把手动的理发推子,虽然弹簧和螺丝杆已锈蚀斑斑,但黑黝黝的刀片预示着它还可以理发。我举到耳边,捏动手柄,“咔嚓咔嚓”,那久违的声音,让时光回到了四十多年前,记忆的闸门被悄然打开。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乡村中没有理发铺,也鲜见理发匠的身影。村里有户人家买了个理发推子,这个爆炸性新闻不但全村五六十户人都知道了,就连邻村的人也惊呼起来。原来这家人有人在外地工作,家里的男孩子有五六个呢,买回一个推子就是为了自家人理发方便。这下可好了,他家的推子成了全村共有的,谁的头发长了就借来用一下。开始村里没人会用,有几个胆大心细的人率先加入到了自学的行列。那年头,只要有人愿意拿推子,就不怕没有练手之地,头发长了的人会主动充当实验品,理好理坏也没人计较,理短才是硬道理嘛。
大哥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在年轻人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村里最先摸索自学理发的,后来也成了理发水平最高的。只要有人头发长了,就自个儿借来推子找大哥理发。当时流行“洋楼”(小平头),趁大哥有空,随便找个地儿,往板凳上一坐,“咔嚓咔嚓”,不一会儿工夫,一个清清爽爽的平头就理出来了。
一个推子,全村这么多人用,不久,那把推子就用不成了。后来大伙一合计,凑钱买了三把推子,一把作为补偿,送给了那户人家,其余两把推子由大哥和春生两位年轻人保管,因为他俩都是理发手艺好,人缘也好,还愿意为大家服务的人。从那以后,这两把推子就成了全村人理发的专用工具,两个年轻人也成了专业理发员。常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哥保管推子,我就有了接触推子的机会。起初,大哥不让我乱动推子,在发觉我偷偷动过推子之后,大哥也看出了我想学理发的心思,就主动让我在他的头上练手。有时有人来找大哥理发,遇到他忙的时候,只要对方不嫌弃,就让我给理发。一回生二回熟,没过多久,我也成了村里的理发员。那时最常理发的地方就是村里的大槐树下,这里既是大伙聊天的地方,也是村里开会议事之地。
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好多人嫌冷,头发长得老长了也不舍得理。快过年了,大家集中理发,大哥、春生和我,三个人两把推子,从早到晚忙个不停,连吃饭都是匆匆忙忙地凑合一下,特别是到了下午,手冻得通红,于是就有人找来柴火生起火堆,大家烤火、聊天,还有人拿来红薯、土豆烤熟了给大伙分着吃,好不热闹!到了大年三十,为了表示感谢,大家还争着请我们去吃年饭。到大年初一,又陆续送来了好吃的、好喝的,那一刻,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新年的幸福,还有浓浓的乡情。
后来,村里有了理发店,我们也都有了各自的事情,慢慢地就没人找我们理发了,连我们自己的头发也都是在理发店里理的,再加上电动推子的出现,这把手动推子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大哥成家立业后,我住在老屋,这把推子就由我收了起来。开始的时候,我怕时间长了生锈,还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给它上点油,并捏动手柄,让它活动活动。后来收拾了几次家,一些旧物都陆续被处理掉了,唯独这把推子舍不得处理,虽然它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但我似乎与它的感情依然很深,偶尔拿出来捏两下,听个“咔嚓咔嚓”的响声,成了我难以忘怀的乡愁记忆。
回想起来,那些年里,这把推子到底理过多少发,已无法计算了。如今,面对着这把承载着漫长时光记忆的推子,我轻轻抚摸着它手柄上斑驳的印痕,放到耳边,捏动手柄,“咔嚓咔嚓”的声音依旧清脆悦耳,于我而言,却是久违的一种感觉了。所以说,在光阴的网中,我们都是渺小的一种存在,如芥子般微不足道。而唯有珍惜,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一种人生态度,要好好生活,好好爱我们身边的人,就像面对一把老旧的理发推子那样,虽然它已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回味起来,却满满的全是温暖、乡情和爱。
前段时间整理旧物,在一堆破烂里发现一个破旧纸盒。打开一看,是一把手动的理发推子,虽然弹簧和螺丝杆已锈蚀斑斑,但黑黝黝的刀片预示着它还可以理发。我举到耳边,捏动手柄,“咔嚓咔嚓”,那久违的声音,让时光回到了四十多年前,记忆的闸门被悄然打开。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乡村中没有理发铺,也鲜见理发匠的身影。村里有户人家买了个理发推子,这个爆炸性新闻不但全村五六十户人都知道了,就连邻村的人也惊呼起来。原来这家人有人在外地工作,家里的男孩子有五六个呢,买回一个推子就是为了自家人理发方便。这下可好了,他家的推子成了全村共有的,谁的头发长了就借来用一下。开始村里没人会用,有几个胆大心细的人率先加入到了自学的行列。那年头,只要有人愿意拿推子,就不怕没有练手之地,头发长了的人会主动充当实验品,理好理坏也没人计较,理短才是硬道理嘛。
大哥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在年轻人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村里最先摸索自学理发的,后来也成了理发水平最高的。只要有人头发长了,就自个儿借来推子找大哥理发。当时流行“洋楼”(小平头),趁大哥有空,随便找个地儿,往板凳上一坐,“咔嚓咔嚓”,不一会儿工夫,一个清清爽爽的平头就理出来了。
一个推子,全村这么多人用,不久,那把推子就用不成了。后来大伙一合计,凑钱买了三把推子,一把作为补偿,送给了那户人家,其余两把推子由大哥和春生两位年轻人保管,因为他俩都是理发手艺好,人缘也好,还愿意为大家服务的人。从那以后,这两把推子就成了全村人理发的专用工具,两个年轻人也成了专业理发员。常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哥保管推子,我就有了接触推子的机会。起初,大哥不让我乱动推子,在发觉我偷偷动过推子之后,大哥也看出了我想学理发的心思,就主动让我在他的头上练手。有时有人来找大哥理发,遇到他忙的时候,只要对方不嫌弃,就让我给理发。一回生二回熟,没过多久,我也成了村里的理发员。那时最常理发的地方就是村里的大槐树下,这里既是大伙聊天的地方,也是村里开会议事之地。
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好多人嫌冷,头发长得老长了也不舍得理。快过年了,大家集中理发,大哥、春生和我,三个人两把推子,从早到晚忙个不停,连吃饭都是匆匆忙忙地凑合一下,特别是到了下午,手冻得通红,于是就有人找来柴火生起火堆,大家烤火、聊天,还有人拿来红薯、土豆烤熟了给大伙分着吃,好不热闹!到了大年三十,为了表示感谢,大家还争着请我们去吃年饭。到大年初一,又陆续送来了好吃的、好喝的,那一刻,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新年的幸福,还有浓浓的乡情。
后来,村里有了理发店,我们也都有了各自的事情,慢慢地就没人找我们理发了,连我们自己的头发也都是在理发店里理的,再加上电动推子的出现,这把手动推子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大哥成家立业后,我住在老屋,这把推子就由我收了起来。开始的时候,我怕时间长了生锈,还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给它上点油,并捏动手柄,让它活动活动。后来收拾了几次家,一些旧物都陆续被处理掉了,唯独这把推子舍不得处理,虽然它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但我似乎与它的感情依然很深,偶尔拿出来捏两下,听个“咔嚓咔嚓”的响声,成了我难以忘怀的乡愁记忆。
回想起来,那些年里,这把推子到底理过多少发,已无法计算了。如今,面对着这把承载着漫长时光记忆的推子,我轻轻抚摸着它手柄上斑驳的印痕,放到耳边,捏动手柄,“咔嚓咔嚓”的声音依旧清脆悦耳,于我而言,却是久违的一种感觉了。所以说,在光阴的网中,我们都是渺小的一种存在,如芥子般微不足道。而唯有珍惜,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一种人生态度,要好好生活,好好爱我们身边的人,就像面对一把老旧的理发推子那样,虽然它已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回味起来,却满满的全是温暖、乡情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