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与喧嚣:流量绑架下的名人困境

2025年06月30日 字数:1897

 
 (图片由AI生成)

(上接6月27日6版)
■常智奇  
   三、解构流量迷局:从喧嚣回归创造的“中旅”
  流量的诱惑如海妖之歌,其危险在于它许诺的“存在感”实则是精神的流放地。当学者放下书卷争辩于热搜,当艺术家搁置画笔沉迷于直播,当思想家离开书斋周旋于话题——他们看似活跃于舞台中心,实则被放逐于创造力的荒野。流量经济的本质是即时性的消耗,它要求不断的新刺激、新话题、新表演,这与精神创造所需的沉淀、专注与深度耕耘格格不入。名人被卷入的,是一场注定耗竭的马拉松:解释昨天的言论,回应今天的质疑,制造明天的热点,循环往复,永无宁日。其“立业”的根基——“立功、立言、立德”的实质性贡献,在喧嚣中被悄然掏空,只剩下一个被流量定义的、日益空洞的符号。
  真正的力量,恰恰在于从这喧嚣的漩涡中抽身,回归创造的“中旅” ——那座沟通个体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坚实桥梁。这“中旅”并非消极的隐遁,而是积极的沉潜。它要求创作者:
  1.重拾“心灵虚静”的底线:主动屏蔽外界的噪音干扰,守护内心那片沉思的净土。这虚静不是真空,而是孕育思想的沃土,是情感得以沉淀、洞察得以深化的必要空间。如老庄所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才能在其中生长显现。
  2.将思想情感融入作品本体:停止过度依赖作品之外的自我阐释和标榜。相信作品自身的力量,让深刻的思想在严谨的论证、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旋律、震撼的视觉形象中自然流淌,让情感在角色的命运、画面的张力、理论的逻辑中自然共鸣。作品的“审美肌理”本身,应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正如雕塑家只呈现大理石中的形体,而非不断解释它为何美。
  3.在“中道”上寻求黄金平衡:警惕两种极端。完全隔绝于世,丧失对时代的感知与回应的“中塞”;或完全被流量裹挟,沦为喧嚣附庸的“中溺”。真正的“中道”在于“中通” —— 保持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通过“中介”(作品本身)进行深刻而审美的表达,传递“中信”(真诚的信念)与“中意”(深刻的意图),最终抵达观众心灵的“中端”(核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充满创造力的“中旅”。
  4.以“立德”对抗虚无:在流量制造的速朽泡沫中,唯有建立在真实贡献、高尚品格和深刻思想上的“名望”(立德),才具有穿越时间的韧性。这份“立德”的追求,是抵御流量诱惑最坚实的内在锚点,提醒名人其存在的终极价值在于精神的馈赠,而非数据的堆砌。
   四、历史变革中的“虚静沉思”:灯塔的根基
  社会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思想的深度与艺术的纯粹性,恰如指引航程的灯塔。然而,灯塔的光芒并非源于其表面的喧嚣与华丽,而是源于其内部燃料的充分燃烧——这燃料,便是思想家、艺术家在“虚静沉思”中淬炼出的真知灼见与深沉情感。
  在信息碎片化、情绪极端化的时代洪流中,深刻的洞察力与清醒的判断力变得弥足珍贵。这种洞察与判断,无法在话题的追逐战中即时生成,它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反复的推敲、跨领域的融合,以及最重要的——不受干扰的、沉入问题核心的“虚静”思考。当理论家被卷入即时论战的泥潭,当文学家忙于为自己的作品进行热搜辩护,他们便失去了这份沉思所赋予的穿透表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其结果,往往是炮制出迎合一时情绪却缺乏历史纵深和思想厚度的“速朽品”,看似热闹,实则无力承担灯塔的重任。
  真正的思想与艺术杰作,其生命力正在于创作者将自身对时代巨变的复杂感受、深刻认知和终极关怀,不着痕迹地、审美地熔铸于作品的核心结构之中。这种“融入”,是最高级的表达,它超越了直白的说教和浅薄的煽情,通过作品的审美力量直抵人心,引发共鸣与思考。它需要创作者保持一种珍贵的“中意” —— 既对时代充满关切,又能超然于即时喧嚣,在“虚静”中找到那精准的“黄金分割点”,让作品既扎根现实又超越时空。
  守护“虚静”,重塑名人的精神海拔,流量绑架下的名人困境,本质上是精神价值被市场逻辑异化的危机。那些在网络漩涡中挣扎、沉浮,沦为自我解释永动机的“网红”名家,其境遇诚然“可悲可叹,可哀可惜”,但更应成为时代敲响的警钟。
  解困之道,不在于彻底否定流量或时代,而在于名人对自身精神坐标的重新锚定:勇敢地守护“心灵虚静”的创造底线,坚定地将思想与情感倾注于作品本身的“中旅”之中,在时代的“中通”与个人沉思的“中介”间,精准把握那个关乎创造生命力的“黄金分割点”。
  唯有如此,名人才能从流量的“绑架者”转变为价值的“定义者”,其效应才能摆脱泡沫般的短暂喧嚣,在时间的淬炼下,焕发出源自“立业、立功、立言、立德”的真正不朽而坚实的光芒——这光芒,将是喧嚣时代最稀缺也最珍贵的灯塔。 (完)
  作者简介:常智奇,陕西武功人。研究员,文学硕士、著名文艺评论家。陕西省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曾任陕西省文学院院长、《延河》杂志主编。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