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驼队”驰骋新丝路

中欧班列承载“中国智造”

2025年06月30日 字数:1207

  ■记者 王义卓 文/图
  6月17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的主旨发言在会场内回荡:“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6月26日,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组织15家中央、省级和市级媒体,深入西安浐灞国际港及高陵区进行现场采访,实地了解西安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成效与亮点。
  西安集结中心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记者走进西安国际港站,平均每1小时40分钟就有一列中欧班列驶出或抵达。这座曾经的铁路四等小站已蜕变为全国最大的内陆港。其国际干线网络扩展至18条,“+西欧”集结线路达26条,运输范围覆盖亚欧大陆全境。
  按照国铁集团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5月,中欧班列(西安)开行2670自然列,同比增长41.5%。其中,中欧方向开行1967列(去程749列、回程1218列),中亚方向开行703列(去程337列、回程366列)。运送货物总重305.9万吨,同比增长52.3%。
  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在接受采访时说:“与哈铁联合之后,将北哈州的粮食、东哈州的矿产,通过专用车运到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再用集装箱运回中国,不但提升了集装箱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且对于哈萨克斯坦段的铁路运费也有了较大幅度降低,能够有效提升中欧班列(西安)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中亚峰会精神引领新机遇
  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一片繁忙景象,装卸车往来穿梭,轰鸣声不绝于耳。崭新的汽车车桥将搭乘中欧班列跨越亚欧大陆,运往欧洲市场。这是中哈共建“一带一路”的日常图景。
  据悉,作为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位于西安的哈萨克斯坦码头于去年建成运营;在第二届峰会召开前夕,位于阿拉木图的西安码头建成投用,推动阿拉木图和西安更加紧密连接,实现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的运输升级。
  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蒋昊辰表示,在去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的4985列班列中,近三分之一运载着新能源汽车,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吉利“黑灯工厂”:中国智造的新高度
  走进西安经开区泾渭新城,在吉利西安制造基地的车间内,精准机械臂轻盈舞动,无人小车穿梭不息,机器人在黑暗中以毫米级精度焊接车身,完成冲压、焊接、喷涂等工序,AGV无人驾驶小车沿着既定路线灵活穿梭。
  当记者踏入这座全球首个全架构、全能源、全车系的超级智能工厂时,冲压、焊装和涂装三大车间实现了100%自动化生产,即使在无灯环境下,生产线依然能高效运转。在这座占地2260亩的工厂里,人类工人显得格外稀少。这里每分钟就有一台新车驶下生产线,更是展现了“中国智造”的惊人效率。
  陪同参观的负责人指向焊装车间内舞动的585台机器人说:“这就是‘黑灯工厂’的魔力,不同设备自主协调运作,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更将生产效率推向了全新高度。”
  当中欧班列载着西安制造的星越L驶向欧洲市场时,这座工厂的意义便已超越了生产基地本身。当全球汽车产业在电气化浪潮中重塑格局时,西安的“黑灯工厂”正点亮着中国智造通向未来的道路。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