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 中国机器人技术助力颌面修复重建手术
2025年06月25日
字数:916
阳光讯(记者 佟怡)41岁的张强(化名)怎么也想不到,一年前的那次车祸让自己的牙齿和嘴巴失去了功能,不仅让自己的面部变得畸形,而且无法正常吃饭,只能用一些流食来维持基本的身体机能,生活质量严重降低。6月17日,张强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接受了机器人给他做的手术,这次手术除了让他的面容恢复正常外,更让他以后能够和正常人一样进食。
据该院颌面创伤外科主任田磊介绍,这个能做手术的机器人其实在2017年就已经投入临床使用,“一开始机器人的使用就是在种植科和数字化诊疗中心,主要是辅助医生精准定位种植部位。而这次我们也是第一次把机器人用于患者颌骨缺损修复的手术,手术后,患者就能恢复像正常人一样进食。”田磊说。
患者张强今年2月来到医院时,左侧下颌骨大面积缺损、咬合功能丧失、面部偏畸形、颞下颌关节脱位。“如果按照传统的治疗和手术,这个患者大概需要在1~2年左右完成3次的手术,不仅整个治疗过程很长,而且患者恢复时间漫长,就算3次手术后,患者的咬合功能恢复的效果也无法确定。我们经过多次会诊后,决定利用我们自主研发的口腔颌面多功能手术机器人进行精准治疗,重建患者面部缺损的同时恢复咬合功能,这样一次手术就能完成,大幅度缩短治疗周期。”田磊说。
6月17日,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手术开始。手术中,手术机器人在患者右侧髂骨的预定位置自主、精准地完成4颗种植体植入,并利用最新研发的骨动力末端执行器,按预先规划在髂骨上自主精确定位截骨位置,并精准完成髂骨瓣截骨手术,制备了形态与面部缺损区精准适配的血管化髂骨瓣。手术中在植入髂骨的种植体上进行了左下颌牙列的即刻修复,并通过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将带牙的髂骨瓣移植到患者的面部缺损区,最终实现了患者下颌骨缺损的形态修复与咬合功能的精准重建。
据介绍,本次多功能手术机器人手术属于中国创新技术,在世界上也属于首例。手术实现了颌面修复领域关键突破,首次系统验证了口腔多功能手术机器人在复杂组织移植与功能重建领域的突破性技术优势——成功实现了从单一常规种植向多维度复杂截骨操作的跨越式升级。
该技术通过多阶段手术流程的高度集成化,成功将传统需分步实施的多环节诊疗缩短至单次手术完成,为严重颌骨缺损合并牙列缺失患者提供了全周期一站式诊疗方案。
据该院颌面创伤外科主任田磊介绍,这个能做手术的机器人其实在2017年就已经投入临床使用,“一开始机器人的使用就是在种植科和数字化诊疗中心,主要是辅助医生精准定位种植部位。而这次我们也是第一次把机器人用于患者颌骨缺损修复的手术,手术后,患者就能恢复像正常人一样进食。”田磊说。
患者张强今年2月来到医院时,左侧下颌骨大面积缺损、咬合功能丧失、面部偏畸形、颞下颌关节脱位。“如果按照传统的治疗和手术,这个患者大概需要在1~2年左右完成3次的手术,不仅整个治疗过程很长,而且患者恢复时间漫长,就算3次手术后,患者的咬合功能恢复的效果也无法确定。我们经过多次会诊后,决定利用我们自主研发的口腔颌面多功能手术机器人进行精准治疗,重建患者面部缺损的同时恢复咬合功能,这样一次手术就能完成,大幅度缩短治疗周期。”田磊说。
6月17日,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手术开始。手术中,手术机器人在患者右侧髂骨的预定位置自主、精准地完成4颗种植体植入,并利用最新研发的骨动力末端执行器,按预先规划在髂骨上自主精确定位截骨位置,并精准完成髂骨瓣截骨手术,制备了形态与面部缺损区精准适配的血管化髂骨瓣。手术中在植入髂骨的种植体上进行了左下颌牙列的即刻修复,并通过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将带牙的髂骨瓣移植到患者的面部缺损区,最终实现了患者下颌骨缺损的形态修复与咬合功能的精准重建。
据介绍,本次多功能手术机器人手术属于中国创新技术,在世界上也属于首例。手术实现了颌面修复领域关键突破,首次系统验证了口腔多功能手术机器人在复杂组织移植与功能重建领域的突破性技术优势——成功实现了从单一常规种植向多维度复杂截骨操作的跨越式升级。
该技术通过多阶段手术流程的高度集成化,成功将传统需分步实施的多环节诊疗缩短至单次手术完成,为严重颌骨缺损合并牙列缺失患者提供了全周期一站式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