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缘

2025年05月09日 字数:1268

  图片来源于网络

  ■肖创彬
  少时爱花,多缘于一种闲愁,总想从花语中读出一些象征意象,寄托一种若有若无的情思。但寻常的几钵花,翻来覆去地倒腾,终归失了新意。及至读到刘禹锡咏牡丹的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好是震撼,一袭花开,居然引发倾城之动,这是何等的魅力,何等的妖娆?不由得激起我对牡丹的无穷仰慕。
  恰此时,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唱响大江南北,于我可谓是因缘际会。歌词传达出的强大信息表明:牡丹,不仅仅是娇媚与富贵的代名词,还蕴含有气节坚韧之秉性,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牡丹的迷恋。
  然而,江南无牡丹,信息闭塞的当年也根本无从搜寻关于牡丹种苗的信息,望着专门买来的“花卉种植”一书,只能是抚书兴叹。
  前年,购得一处带院落的房子,反复审度,装修前的第一桩事,就是拜托朋友画了一幅牡丹图,嵌入玄关处,绿瘦花浓,雍容典雅,顿觉入室生辉,来客多有好评,算是圆了我的牡丹梦。
  去年,偶听朋友说起,家乡建牡丹园了,游客还真不少。我不禁疑惑,不是江南不产牡丹吗,怎么还建起牡丹园了?朋友哂笑,你翻的是哪页皇历,什么年代了?现在好多地方都种牡丹了。
  既然天时不再是问题,又有现成的院子,“人和”岂能成为障碍?这坚定了我一定要种上一、两株牡丹的决心。接下来是托人挖取了两棵带着大土球的成树,房前屋后各一株,于当年11月份栽了。
  关注牡丹的生长变化自然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初栽下的牡丹已是残叶落尽,只剩三五根像是枯枝似的主杆兀自杵着,干瘪而孤单,给人风烛残年的感觉,暗自比较,仅比败荷强那么一丁点。整个冬天,那仅能显现牡丹生命迹象的芽苞也是暗红中覆着死灰,让人担心它是否还活着,但二月的杨柳风一吹,牡丹的芽开始迅速膨胀、变红、变潮,慢慢的,芽苞终于撑开了,像极了香椿的芽叶,不同的是每个大的芽苞间都藏着一个花苞,起先只是像叶片裹着的微缩板的火龙果夹在芽叶间,但很快地抽茎,脱开芽叶的包裹出落成小藠头模样,继续地膨大,长成了小型的荷苞状花苞。到了四月初,花苞顶端开裂,露出几道红色边绒,渐渐地,绿色的花托外翻,红色的花绒日渐胀鼓。四月上旬的一天,天气晴好,牡丹便大部分开了,一株丹炉红,一株璎珞宝珠。丹炉红重瓣,瓣瓣如蝶,轻盈而富动感,瓣与瓣之间曲张交错、完美搭配,外形上没见过能有与之媲美的花了,花色纯正、热烈奔放,犹如烧得正旺的炭火,“丹炉红”该是因此而得名的吧;璎珞宝珠浅红,属楼子台阁型,花心突起,重重叠叠,尽显雍容华贵,花盘硕大,花径足有15厘米。
  朋友笑我,这下可好,室内室外都是牡丹,你是生活在花丛中了。不经意间的一句戏谑提醒我,一段时间,我是沉迷于室外的牡丹而冷落室内的牡丹了。
  暗自思忖,其实无意冷落,只是实物与画作之间到底还是不同,这不同不是好与坏的差别,不是情趣的差别,而是短暂与永久的差别,鲜活的生命往往短暂,所以,尤其值得珍惜,画作则是永久的,(这永久虽然也是相对的),记起时即可一饱眼福,鲜活的则不可以,过了花期,你得再盼上一整年。
  珍爱着永久的,守候着短暂的,不自觉间作出的选择看来也不失为一种生存的哲学。
  我爱牡丹。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