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发布8周年成绩单
累计探索形成751项创新案例
2025年04月07日
字数:1586
4月3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8周年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西安市商务局、国家税务总局西安市税务局、关中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记者 梁波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成立。八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大力开展差异化、首创性和集成式改革,做优“丝路自贸”、做强“科创自贸”品牌,取得了一定成效。
持续提升
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8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等重点领域,开展小切口、大纵深改革创新,全面降低投资贸易制度性成本,累计探索形成751项创新案例,其中,40项创新案例得到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委的通报肯定,88项创新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
尤其是在贸易便利化方面,重点围绕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铁路运输舱单归并、机坪“直提直装”、出口货物区港一体化监管模式和加工贸易云报核系统等10余项在全国首创的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出口通关时效降幅达50%。
去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在全省率先制定《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区域容错纠错实施办法》,从政策制度层面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工作热情。
2024年中山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发布的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的制度创新指数在全国57个自贸片区中排名第16位,在全国28个内陆型自贸片区中排名第5位。
精准破解制约
产业发展的堵点痛点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吸引了中国科学院超快光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黄土科学重点实验室、时间基准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及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加速落地建设,展现出强劲的科创实力;实施工业倍增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食品和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包括“核心部件、零部件加工、整车制造、充换电设备研发制造及后期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四;落地全省首个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推出24小时预约通关、境内外保税维修等创新措施,促进航空、半导体、光伏、检验检测等优势行业延伸产业链,有效衔接国内国际市场。
2024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进出口总值突破3100亿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比重近7成。
开放通道
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8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开放通道辐射带动作用在不断增强。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已开通国际干线18条、覆盖亚欧大陆全境,集结国内线路26条、辐射全国主要货源地,累计开行超2.6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主要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正在加快形成。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投用T5航站楼,持续扩充西安至中亚、欧洲地区货运航线,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52条,第五航权航线3条,在全国率先实现中亚“五国七城”通航全覆盖,初步构建起面向“一带一路”、辐射全球的客货运航线网络。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率先在全省开展外籍人才创新创业试点,颁发全省首张外国人创业签证。“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加挂“中央法务区”牌子,聚集了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等10余家法律服务机构,在全国率先建立诉讼与仲裁、调解有效衔接的国际商事争端“融解决”机制,形成公检法司全生态链法律服务保障体系。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将西安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等6个开发区纳入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推动自贸试验区与各经济功能区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和创新联动。
截至目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累计新设经营主体23万余家,外商投资企业超1100家,新设经营主体是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9.5倍,年均增速超60%。
记者 梁波
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成立。八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大力开展差异化、首创性和集成式改革,做优“丝路自贸”、做强“科创自贸”品牌,取得了一定成效。
持续提升
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8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等重点领域,开展小切口、大纵深改革创新,全面降低投资贸易制度性成本,累计探索形成751项创新案例,其中,40项创新案例得到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委的通报肯定,88项创新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
尤其是在贸易便利化方面,重点围绕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铁路运输舱单归并、机坪“直提直装”、出口货物区港一体化监管模式和加工贸易云报核系统等10余项在全国首创的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出口通关时效降幅达50%。
去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在全省率先制定《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区域容错纠错实施办法》,从政策制度层面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工作热情。
2024年中山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发布的全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的制度创新指数在全国57个自贸片区中排名第16位,在全国28个内陆型自贸片区中排名第5位。
精准破解制约
产业发展的堵点痛点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吸引了中国科学院超快光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黄土科学重点实验室、时间基准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及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加速落地建设,展现出强劲的科创实力;实施工业倍增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食品和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包括“核心部件、零部件加工、整车制造、充换电设备研发制造及后期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四;落地全省首个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推出24小时预约通关、境内外保税维修等创新措施,促进航空、半导体、光伏、检验检测等优势行业延伸产业链,有效衔接国内国际市场。
2024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进出口总值突破3100亿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比重近7成。
开放通道
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8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开放通道辐射带动作用在不断增强。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已开通国际干线18条、覆盖亚欧大陆全境,集结国内线路26条、辐射全国主要货源地,累计开行超2.6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主要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正在加快形成。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投用T5航站楼,持续扩充西安至中亚、欧洲地区货运航线,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52条,第五航权航线3条,在全国率先实现中亚“五国七城”通航全覆盖,初步构建起面向“一带一路”、辐射全球的客货运航线网络。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率先在全省开展外籍人才创新创业试点,颁发全省首张外国人创业签证。“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加挂“中央法务区”牌子,聚集了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等10余家法律服务机构,在全国率先建立诉讼与仲裁、调解有效衔接的国际商事争端“融解决”机制,形成公检法司全生态链法律服务保障体系。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将西安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等6个开发区纳入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推动自贸试验区与各经济功能区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和创新联动。
截至目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累计新设经营主体23万余家,外商投资企业超1100家,新设经营主体是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9.5倍,年均增速超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