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随想
(图片由AI生成)
■少樊
如果一个人把曾经的梦想变成如今生活中的日常,就开始质疑几十年奋斗的价值何在。当活着的目标变得越来越模糊,逆天的斗志被磨损成沮丧时,功名利禄亦成为浮云,对生命的叩问,对生活的审视,对生存的思考,所有的所有也已成过往。从懵懂到清醒,从幼稚到成熟,从一无所有到生活安逸,从垂髫小儿到耄耋老人,从众星捧月到繁华落尽,经过三餐四季,阅过人间冷暖,走过名山大川,一天一年一生,在无尽的奔波努力下,完成了人生的轮回,最终尘归尘,土归土,像极了一出戏,曲终人散,各自隐入尘烟。
还是这条百米老街,依旧是那些熟悉的建筑,三层两层的砖瓦房,窄门小窗和有些年岁的老树,不弃岁月地迎春、阅夏、赏秋、品冬,送走了幼稚学童,见识了青春年少,领略了功成名就,酝酿了家长里短,辞别了垂垂老翁,完成了新旧交替,让过客终于成了过往,唯独老街却成了“网红”。
记得四十年前,一位青年因为高考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从农村踏上了城市的征程。虽然工作还算体面,但没房没车,也没有可以投靠的亲戚朋友,写照着城市生活曾经的窘境。他曾经历过农村的苦难,过过吃不饱穿不暖琐碎的日子,感受过贫穷带来的冷落与歧视,乡村特有的薄情和寡淡使他发愿要走出那贫瘠的土地。读书让他如愿,当日思夜想的古老城墙就真实地耸立在面前时,他的心里充满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深深的惶恐,身处城市,他深知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除了空气、阳光、单位,自己对这座城市知道的实在太少,也自知其只不过是这里的一粒沙、一株草,要在这里立足还需要付出诸多的心血和汗水。他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知道要到哪里去,要得到老天的眷顾,唯有不懈地努力和奋斗。成家、立业到温饱小康,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自我实现的路上一直奔走,失败、挫折、苦难、非议,当阅历变成一朵朵可爱的小红花时,坦然和淡然也成就了内心的坚持与坚守。他成了城市的一分子,在城市的万家灯火中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地,再次与城墙对视时,心里也有了满满的底气,沧桑和敬畏是对城墙的解读也是与自己的和解。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城里人,脚下的路、街边的树、路两边的灯和接纳着诸多食客的小馆酒肆,也依然成为了自己拥有的。这些东西对他而言,没有产权,也没有经营权,但每天的出出进进,日常的逡巡邂逅,陡增了心里的踏实和满足。
又是周末的一个早上,还是在这条老街上游走,铺面依然是那么多,只是品种花样多了不少,店面也变得古旧而潮流。老马家的胡辣汤每天早上还在冒着热气,三十年的时光仍未改变往昔的模样,还是那口大铝锅,那把大木勺,四张桌子十六个凳子,可掌勺的已是小马,食客也从少年变成了老年;对面的甑糕摊子还是早上七点准时开张,一年四季的排队购买已经成了老西安人的肠胃记忆;东南角的油茶麻花早已把城市的烟火气一下子拉满,一个三十几岁的小伙,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母子俩租借餐馆早市的时间,占据门口的一角,几十个碗,一大把塑料小勺,一小筐炸好的麻花,随着小伙大油茶壶的一俯一仰间,一碗飘香的油茶麻花便递到了用餐人的手上;还有那水煎包、酸菜盒子、牛肉饼、肘子夹馍、豆腐脑、粉汤羊血……硬是把街面铺排得异常热闹非凡,即便是原住民也得乖乖地排队。夜晚,这里的热闹也成为游客的追捧,酒吧、烧烤、火锅、各色小吃齐刷刷登场,闪烁的彩灯演绎着一场又一场的风光。
街还是那条老街,物是人非中永远隐藏着一座城市的古道热肠。无论是匆匆过客还是长居于此的人,无论初入职场的小白还是久经沙场的老手,不管文人骚客还是忠义侠士,只要在小酒馆坐一坐,在早市上吃一口,在城墙下站一站,品一下老街的热辣滚烫,沉浸在城市烟火中,终究会明白和这座城、这条街相比,我们只是输给了时间,空间承载的仅是一代代人的记忆和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