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长安·探春记(八)
春探寒窑 邂逅宝钏
2025年03月19日
字数:876

薛平贵与王宝钏铜塑雕像。

文昌阁门前白色樱花盛放。

游客参观唐代水井遗址。

游客在公园内穿汉服拍摄。

鹊桥上漫步的游客。

鹊桥边整理羽毛的黑天鹅。

古轿子展品。
■记者 王义卓 文/图
三月的春风掠过曲江池畔,千年寒窑遗址在粉白相间的花影中苏醒。记者近日探访了这座以“忠贞爱情”为文化符号的唐代遗址公园,这座承载着薛平贵与王宝钏爱情传说的唐代遗址,在三月中旬的暖阳里化身古今交汇的春日剧场,身着汉服的游客与千年古建相映成趣,勾勒出穿越时空的盛世画卷。
“寒窑遗址”位于曲江池东南鸿固塬鸿沟坡岸,相传王宝钏在此居住。当年薛平贵征战西凉,王宝钏只身居住于此,苦守十八年盼夫归来。后人将该窑洞称为“寒窑”,意为贫寒之寒、思夫之寒。
晨光初绽时,走进遗址公园,只见湖面已泛起粼粼金波,新柳垂丝轻拂水面,恍若画师在碧玉镜面上点染的淡青笔触。穿过刻有“玉洁楼”三字的朱漆门楼,沿着青砖步道拾级而上,依崖而建的寒窑主体建筑群在桃李掩映间渐次显现。
曲径通幽处,依山开凿的妖马洞在春日里更显神秘。洞口天然岩层形似飞扬的马鬃,岩壁上经年累月的水痕凝结成青苔斑驳的“鳞甲”。据工作人员介绍,此洞深达数百米,曲折狭窄、妖气逼人。相传唐时妖马经常出洞伤人,王宝钏之父王允因对其婿不满想加以陷害,便向唐皇举荐薛平贵降此妖马,岂料薛平贵深谙骑术,一举降服红鬃妖马,受到唐王封赏,妖马洞因此得名。
在遗址博物馆东侧的“拾遗坊”非遗展区,三件唐代菱纹绮残片与现代非遗创新作品展开时空对话。长安缂丝技艺复原的霓裳羽衣披帛铺陈如霞,非遗面塑《寒窑故事》用彩塑再现薛平贵策马场景,马尾竟以真马鬃毛嵌入,随着窗外的春风微微颤动。“每件展品都像春天的种子,蕴藏着长安的文化基因。”李先生感叹道。
沿着遗址保护墙向西漫步,唐代水井遗址与头顶摇曳的连翘枝条形成奇妙对话,几位银发游客正架着相机等待最佳光影。赵老先生告诉记者:“这里的古遗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蕴含着独属长安的时代底色,值得参观。”
落日余晖,惊起数只白鹭。它们掠过刻着“贞观遗风”的残碑,向着远山方向飞去。此刻的寒窑遗址,古老传说与现代春光相互交织,谱写着新的长安记忆。